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题西林壁》优质教学设计(2)

题西林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如:教师读完一句,学生重复这一句的后三个字;教师读诗题,男同学读诗句,女同学重复后三个字。)

  点评:初读有三个层次:读准,读通,读出韵律。通过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引导想象读、师生合作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边体会诗意,边读出节奏韵律。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借助注释,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图片,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点评:本诗的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为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精心选择问“点”,抓一个“身”字,“身不同,景不同。”抓住问题的源头,通过让学生站立在不同的位置加深理解,进一步感受“不同”,领悟“不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ixilinbi/7499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