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看童话的好处和坏处

童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看童话的好处和坏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离不开童话故事的,当孩子还没有踏进校园时就已接触了许多童话故事,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睡前故事》等,这些都是妈妈们的选择,因为孩子还小,买其它类型的故事孩子更不理解,更主要的原因是上面的童话故事是现在年轻父母都熟知的,给孩子讲起来比较的方便,可是这些故事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对孩子的性格或者社会认识造成不良的影响,形成不健康的心理。

  一、 童话故事的意义

  1、什么是童话?

  童话故事大多都是代代相传,经过个别人搜集整理得来的。童话是一种比较适合儿童阅读的文学体裁,它按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需要,通过丰富的幻想,想象和夸张来塑造鲜明的形象,用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和浅显易懂的语言文字反映现实生活,抑恶扬善,起到教育人的目的。童话一般有四种:拟人体童话(代表作如《木偶奇遇记》)、超人体童话(代表作如《巨人的花园》)、常人体童话(代表作如《皇帝的新装》)、知识体童话等等。阅读时,要深入作者幻想的世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有的童话在文章中借主人公之口或用总结性语言把要说的道理直接说出来了,有的则须认真阅读理解,深入分析文章,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因此阅读童话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领悟生活真谛。人类童话发展源远流长,古代的神话与民间故事也可算是童话的一种。人类的童话作家两大最杰出的代表都是北欧人,丹麦的安徒生和瑞典的塞尔玛·拉格霍芙。

  2、童话故事的意义

  童话故事无法教导孩子们人生道理,但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不同的人类,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扩散幼儿的思维。由于幼儿天生有较强的好奇心,对未知的探索欲,因此童话故事正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幼儿特别的喜欢。“陌生的世界”就是幼儿的心理剧,在异想天开的奇幻情节背后,却是反映现实人生挣扎的写实剧。故事的意义最好是让孩子经由自己的直觉得到,但在孩子的因好奇而发问的情况下,说明故事着重的“罪恶”,仍有助于孩子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嬉戏探索,而非解释说明的方式给予回馈,能更增强童话故事对孩子心理的影响,解决他们内心正面与负面力量的冲突。

  二、 童话故事对幼儿的负面影响。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必须经历一个从童话世界走向现实世界的阶段,童话世界的打下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现实世界孩子成长的素质。人们利用童话故事生动而广泛向幼儿揭示自然和社会的面貌,帮助他们开拓视野,启迪心智。因此,童话故事对于幼儿发展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远远超过我们已有认识的意义,其中负面的影响不容忽视。

  1、血腥的、残忍的手段的较多

  很多经典的童话中都出现了打斗、伤害、杀人、死亡等残忍的内容。如《灰姑娘》中灰姑娘的继母姐妹削足以试水晶鞋;《白雪公主》红的恶毒王后为了杀掉白雪公主,每一次都扮成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可以说是不择手段,以及最后王后的惨死状……童话里的这些残忍的内容会不会对幼儿阅读产生负面影响呢?很多研究者认为是否定的,但也不能确切的说没有。

  幼儿阅读故事的方式和成人不一样,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见解,尤其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喜欢刺激的东西,当其阅读残忍的情节时,就会表现出好奇,同时也会在脑海里幻想那些画面。

  记得有一次,给孩子讲《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里面有以女佣麦尔卓用滚烫滚烫的菜油把三十八个强盗都给烫死了。孩子们当时听到这个故事,认为麦尔卓把强盗杀死了获胜了是很开心的一件事。在我总结时,教育孩子遇到什么事要动动脑筋思考,自己解决,也没有教育孩子被别人欺负时要有报复什么的,结果有个孩子就告诉我说:“老师,以后谁要是欺负我,我也用滚烫的油烫死他。”听了这话,我直接冒汗,这孩子怎么会想到用故事里麦尔卓的手段,实在残忍呀,于是我还得花时间去和该幼儿沟通,引导幼儿往好的方向去想。

  孩子从出生起就不停的模仿成人的活动,也是在模仿中成长的,天生模仿性强,所以说不能说血腥的、残忍的故事对幼儿没有影响,有的孩子会模仿的。

  2、被动的接受

  不知道看过童话故事的人们有没有觉得,童话汇总的女性都是被动。大部分童话中,公主总是等待王子来拯救,所谓的善良的公主就是被坏人施魔法,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被折磨死了也没有怨言,反正有神仙和仙女或王子来拯救。最经典的就是《灰姑娘》这个故事,灰姑娘被他的后妈和两个姐姐欺负、折磨,而她却一点反抗的能力也没有,任人摆布,直到仙女的帮助她才得以与王子相见。该故事和《白雪公主》等还让人们被动的接受了一个观念,那就是后妈一定是坏的。其实不要小看童话对我们的影响,现在我们的观念里经常会另眼相看“后妈”这个角色。不管她做的好不好,人们就会认为他会虐待前妻的孩子,毕竟是没有血缘的。若她做的好的话,别人认为那是做给别人看的,只会做表面功夫;做不好的话,那难听的话大家都会指向她。

  还有一个被动接受的观念就是坏人一定得死,不管你看哪个童话故事,只要里面有坏的,那他结果肯定得死,现在的人们经常对那些坏角色的人物说:一定没有好下场。其实他们就是认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坏的不死,难不成让好的死吗?说真的,这些观念从小就在人们的大脑里根深蒂固。

  3、部分故事激发不了孩子的想象。

  国外引进的童话故事内容大同小异,很多故事不是激发孩子的想象,而是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传输给孩子,让他们的思维符合每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树立父母的权威。而且许多关于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给幼儿讲时,幼儿都会出现一个画面“王子和公主结婚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不管我们是做老师的还是做家长,在给孩子讲到结尾时,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会问:“你猜最后怎么样?”大多数孩子天真的回答你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来,而有个性的孩子回答说:“故事结局都是一样的,真没劲。”

  在大班教学中有一节活动课《卖火柴的小女孩》,目标是为了激发幼儿的同情心,最后情感延伸的问题是:如果能帮助她,自己想怎样帮助?

  甲:叫她的爸爸不要打她,还给她买鞋子。

  乙:给她很多吃的,陪她一起玩。

  丙:我又不再童话里,帮不了她

  ……

  在这个教学后,仔细想想孩子们的回答,一部分孩子的同情心是被激发了,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把“小女孩”的苦处归咎于她的父亲。若她的父亲自己去卖火柴的话,小女孩会被冻死吗?现在的父母都是宁愿自己苦,也要让孩子享受到最好的生活。其实并不是说童话就一定限制了孩子,只是我们应该明白从另一种角度在看待童话的意思,并且重视童话对孩子的影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tonghua/31867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