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朱永嘉: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2)

王安石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苏东坡的“推阐理势”——实事求是的政治哲学

  能集中反映二苏政治哲学思想的是苏东坡写的《东坡易传》,实际上这本书是他们兄弟二人合力完成的,苏辙在苏轼的墓志铭上说:“先君晚岁读《易》,玩其爻象,得其刚柔远近喜怒逆顺之情,以观其词,皆迎刃而解。作《易传》未完,疾革,命公述其志。公泣受命,卒以成书,然后千载之微言,焕然可知也。”而此书的某些段落则出自苏辙之笔头,书的作者挂在苏轼名下。《四库提要》概括此书的宗旨为:“推阐理势,言简意明。”从时事出发,推阐其中的理路,苏轼不喜欢空谈天道性命,苏轼的史论,是从现实生活的问题出发,总结历史上成败的经验教训,寻找政治的理路,古今治乱的轨迹是势,其所以然之故是理,这就是推阐理势的思路。用现在的话讲,办事行政,必须实事求是。

  王安石与苏东坡这两个思路的走向不同,前者是从本体论,从概念出发,后者是从时事即从实际出发,借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寻找所以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路,二者相较,二苏的思路更切合实际一些。以《易传》的《无妄》卦之卦义的解释作比较,洛学的代表人物程颐偏重于前者,程颐说:“无妄者,至诚也,至诚者天之道也。天之化育万物,生生不穷,各正其性命,乃无妄也。人能合无妄之道,则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也。”(《二程全书》)。古人讲天道,现代人讲普世价值,其实是一个东西。程颐的意思是人人都能遵循这天道,也就是普世价值,那就是天下大同了。苏轼则持相反的意见,关于《无妄》之卦义,苏轼说:“善为天下者,不求其必然。求其必然,乃至尽丧。”换一句话说,不能只有一个尺子,强迫大家都去遵循某种尽善尽美的概念或境界,那反而是坑害人的东西。所以他说:“以无妄为药,是以至正而毒天下,天下其谁安之?”强行推行人权法则,普世价值,必然是推行到哪里乱到哪里,在苏轼看来,无妄其实是一种苛刻而近乎偏执的追求绝对真理的陷阱。这样的政治追求,并不能真正达到至正无妄的境界,强力推行的结果,必然是荼毒天下。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国内还是国际的种种实践都证明了这一条简单的道理。当年《庄子》便说过以一家之至正矫拂天下万家之不正,将使天下之人尽丧其性命之情。故在政治上偏执地追求无妄的理念,也就是追求普世价值之类,在实践上只能是荼毒天下。这样讲并非否定人们的理想,理想只能是人们理念和人格上的追求;实践、政府行为只能从实际出发;做人是要有理想,要有追求;但做事、行政只能从实际出发,从已经给定的社会状况出发,具体地一件一件实事求是地去做。

  “推阐理势”,从政治思想这个角度去解释的话,势是表现民心之所向,理是对民心所向之内在逻辑的体悟。苏轼在元丰七年三月十一日,曾记梦中诗文:“道恶贼其身,忠先爱其亲,”又有数句若铭文者云:“道之所以成,不害其耕,德之所以修,不以贼其身。”这反映了苏轼的基本观念,民众的生产和生活是道德性命的根本,不能贼民众之身,要让民众能亲其亲,才能使大家忠于道义,说到底还是以民生为本,对于执政者而言,是如何使行政的作为去适应民心所向,而且这没有定势和定式,而且它应该是随着时事的变化而变化无常的。

  苏轼在《坎》卦的注释中说:“万物皆有常形,惟水不然。因物以为形而已。世以有常形者为信,而以无常形者为不信。然而方者可斲以为圆,曲者可矫以为直,常形之不可恃以为信也如此。今夫水,虽无常形,而因物以为形者,可以前定也。是故工取平焉,君子取法焉。惟无常形,是以迕物而无伤。惟莫之伤也,故行险而不失其信。由此观之,天下之信,未有若水者也。”他在《涣卦》的注释中说:“世之方治也,如大川安流而就下;及其乱也,溃溢四出而不可止。水非乐为此,盖必有逆其性者,泛溢而不已。逆之者必哀,其性必复;水将自择其所安而归焉。古之善治者,未尝与民争;而听其自择,然后从而导之。”换言之,便是让百姓有表达自己意愿和充分选择的自由,国家的治理也只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尽可能地满足人民的各种需要。

  如何顺水之性,适水之势,也就是顺民之心,得民心者才能得天下。适水之势,也就是满足大多数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故任何事都只能顺势而为,不是从给定的概念出发,图虚名而受实祸;相反是从实际出发,无论白猫黑猫的猫论还是摸石头过河的摸论,说到底都是顺势而为,顺民意而为。中国革命胜利的最基本经验,便是在延安整风中批判了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摆脱了从马列主义本本至上的概念,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是毛泽东引导全党摆脱了第三国际的瞎指挥,说到底也就是循理无私,所谓无私,也就是克服一己之好恶,要到达这一点,也就是通万物之理,观自然之变,一切遵从客观的要求和自然法则。从哲学思维上讲,二苏确有高人一筹的地方。说到底还是坚持唯物主义,反对一切主观主义。从三苏父子兄弟之间及其与社会的相处上看,他们以义相待,没有因私为个人谋利,这是他们高人一筹的地方。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anshi/29768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