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安石一言“不慎”丢状元

王安石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北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江西临川才子王安石来到汴京参加由皇帝主持的考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殿试,那年王安石刚好21岁,由于自己才华横溢,所以对于考取状元信心满满。

  那年担任主考官的是当朝名宿、时任宰相兼枢密使晏殊,晏殊跟王安石是同乡。当年跟王安石参加同科进士考试的还有晏殊女婿杨察的亲弟弟杨寘,这个杨寘也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参加殿试之前已经连中了解元和会元,如果殿试再夺得状元就成为科举史上不可多得的连中三元,所以杨寘对这次殿试也是志在必得。为了让自己女婿的弟弟杨寘能够夺魁,晏殊用了很大的心机。

  科举到宋朝时已经有一套完善的防作弊制度:考生的卷子在考完后先封卷,也叫弥封;封好的卷子再找一些专门文书人员重新抄写,也叫誊抄,阅卷官只能看到誊抄的卷子,而且阅卷期间阅卷官进行全封闭作业,由御林军把守,任何人不能接触。阅卷官把试卷评定等级后将试卷交由主考官,主考官把誊卷跟考生的原卷核对,再将名次呈报皇上,按照规定,状元、榜眼、探花要由皇帝定夺。

  考官们根据成绩将名次排好后,呈给主考和副主考,晏殊一看名次,自己女婿的弟弟杨寘只是得了第四名,而得第一名的正是自己的同乡才子王安石,第二第三名是当时已经担任政府官员的王珪、韩绛。根据宋朝考试制度的规定,政府现任官员参加科举不得为状元,所以晏殊为了让杨寘获得更好的名次,就在王安石身上打起了主意。晏殊将王安石的卷子反反复复看了很久,又将杨寘的卷子跟王安石的卷子反复进行比较,觉得杨寘跟王安石比确实差了一个层次,如果将杨寘改为第一恐怕很难服众,怕闹出什么乱子很难收场。回家后跟自己的女婿提起此事,杨察知道自己的弟弟只得了第四名,心理也很不是滋味,将情况告诉了弟弟杨寘。不料杨寘听到后大怒,在酒店里大闹,“而寘试罢与酒徒饮酒肆,闻之,以手击案叹曰:‘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杨寘大闹酒店的消息传到晏殊那里,晏殊忽然眼睛一亮,想到了一个“好主意”。

  考官们将前几名的卷子呈给仁宗皇帝赵祯定夺。晏殊在第一名考生王安石的卷子中的一句话中加了特别的记号,仁宗皇帝看到这句话后特别不高兴,把王安石的名次改为第四,而将原来第四的杨寘改为第一,就这样王安石就失去了眼看到手的状元。王安石策试卷子中到底写了哪句话呢?原来王安石卷子中有“孺子其朋”一句话,晏殊就是在这句话中加了引号。这段掌故记载见王铚《默记》:

  “不久唱名,再三考定第一人卷子进御。赋中有‘孺子其朋’之言,(上)不怿,曰:‘此语忌,不可魁天下。’即王荆公卷子。第二人卷子即王珪,以故事,有官人不为状元;令取第三人,即殿中丞韩绛;遂取第四人卷子进呈,上欣然曰:‘若杨寘可矣。’复以第一人为第四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anshi/33635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