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勃《采莲赋》(4)

王勃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王勃赋是初唐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标志着初唐赋体的繁荣。《采莲赋》基本上继承了六朝骈赋的遗风,继承了徐陵、庾信的骈文艺术风格,对仗精工、自然而妥帖;音韵谐美,无论押韵还是句内宫商均有意追求和律;用事贴切,做到典事内容与表达内容的谐调;熟用隔对,把四六句型作为主要句型运用,并巧用长短句的交错变化,同时注以散行之气,使文章于凝练中见流畅;《采莲赋》全赋的本文共309句,四、六言句多达255句(四言123句、六言132句),占了八成以上;而五、七言只有42句(五言7句、七言35句)。但《采莲赋》对六朝骈赋又有较大的发展,注以清新之风、振以疏荡之气,于是使骈文变繁缛为清丽,变滞涩为流畅,创造出气象高华、神韵灵动的时代风格,使骈文跃上了一个新台阶。《采莲赋》赋文中除了引进五、七言诗句外,又较多吸收了骚体赋的句法,如在六言句中常用“兮”字:“况洞庭兮紫波,复潇湘兮绿水。或暑雨兮朝霁,乍凉飇兮暮起。”连用四个“兮”字构成的六言句。又如在六言句间以虚字:“尤见重於幽客,信作谣於君子”、“藻河渭之空曲,被沮漳之沦涟”,虚字的穿插,自然而富有节奏感。这些灵活的句式和自由的韵脚,打破了四六骈赋的技滞、雕饰,显得清新、活泼、别有风致。

  《采莲赋》在体物中强化了诗的抒情特质,把内容的中心放在个人心情的抒发,真实反映了初唐才华横溢的年轻文人心中的苦闷和追求;在表现技巧上既继承了秦汉骚体赋和六朝骈赋的传统技巧,又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造,糅合了歌行体诗的意境和手法而自成一格。王勃极善于在赋中抒发情感,表白心志,表现人品。具体表现为:他在赋中表露出急于人世的心理。当理想受挫、仕途失意时,他则在赋中表现自己崇高的品质、美好的人格,抒发心中的忧郁愤懑、磊落不平之气。尽管如此,他也从未放弃对功名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采莲赋》的前部,从莲的风姿写到赏莲、采莲之人的种种神态心情。如描写莲的天然丽质:“黛叶青跗,烟周五湖。红葩绛蘤,电烁千里。”描写赏莲的美女:“是以吴娃越艳,郑婉秦妍。感灵翘於上朔,悦瑞色於中年。锦帆映浦,罗衣塞川。飞木兰之画楫,驾芙蓉之绮船。”描写荡舟采莲的风情:“怜曙野之绛气,爱晴天之碧云。棹巡汀而柳拂,船向渚而菱分。掇翠茎以翳景,袭朱萼以为裙。”其中也穿插了良人远征之艰辛、采莲女相思铭心的内容:“忽君子兮有行,复良人兮远征。南讨九真百越,北戍鸡田雁城。念去魂骇,相视骨惊。临春渚兮一送,见秋潭兮四平。与子之别,烟波望绝。念子之寒,江山路难。水淡淡兮莲叶紫,风飒飒兮荷华丹。剪瑶带而犹欷,折琼英而不欢。”“感灵翘於上朔,悦瑞色於中年。”有感于万民翘首于盼望新的开始,欢悦于祥瑞降临于收成中等之年。“愿承欢而卒岁,长接席而寡仇。”可见,王勃关注民生,有一颗怀民之心,他也想在政治上为君王出谋划策,为民生为社稷贡献一份力。“问子何去,幽潭采莲。已矣哉!诚不知其所以然。赏由物召,兴以情迁。故其游泳一致,悲欣万绪。”“披惜时岁兮易晚,伤君王兮未知。”这里又显现出王勃的心不由己,仕途不顺,有心无力,悲叹兮。“莫不惊香悼色,畏别伤离。”“恨光景兮不驻,指芳馨兮谓何。”“若乃南郢义妻,东吴信妇。”“又若倡姬荡媵,命侣招群。”悲思妇,伤人心。借思妇的离伤之情,抒发自己仕途不遇的无奈。赋的最后吐露身世感慨的叹息:“感芳草之及时,惧修名之或丧。誓剗迹颍上,栖影渭阳。枕箕岫之孤石,泛磻溪之小塘。餐素实兮吸绛芳,荷为衣兮芰为裳。永洁己于丘壑,长寄心于君王。且为歌曰:芳华兮修名,奇秀兮异植。红光兮碧色,禀天地之淑丽,承雨露之沾饰。莲有藕兮藕有枝,才有用兮用有时。何当婀娜华实移,为君含香藻凤池。”在此,一方面“感芳草之及时,惧修名之或丧”,为自己的岁月虚变、功名不就而哀伤;另一方面又表示要学许由,走其祖王绩归隐山林、独善其身的道路。可见,仕途上的挫折和失意,在王勃的心灵上留下了深重的阴影。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bo/29730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