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2)

王昌龄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背诵李白的诗,了解作者 及其诗的风格。

  2、理解《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熟读成诵。

  3、了解 李白的友情诗及借月抒情诗。

  二、学情分析:

  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还不适应,加之语文综合能力还不够高,对诗词学习感悟力比较弱,课外知识积累较少。因此,本节课除了学习课本上的内容外,还专门为学生安排了拓展阅读,激发兴趣,加强积累。

三、重点、难点:理解李白诗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感情。

  四、教学活动:

  (一)课前预习:

  1、以小组为单位,自选、背诵李白诗,准备课堂展示。

  2、组长负责给组员讲解诗歌。

  (二)导入新课:

  《尚书》中说“诗言志”,我们也经常说诗如其人,就是说从一个人的诗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情怀、个性、才华等,李白的诗也正是他内心最真实的声音。所以,我们要了解李白,就要从他的诗入手,而要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又不能不从了解李白的人开始。

  (三)讲授(李白简介):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与杜甫并 称“李杜”,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 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天宝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后蒙冤入狱,远谪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投奔其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后卒于当涂。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大量采用夸张、拟人和生动的比喻,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四)导学自学:

  1、从诗的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反复读,理解内容:

  (1)诗人在首句中写了哪些景物,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杨花漂泊不定,给人以流落之感,子规暗含悲痛之情。诗人取这两样景物,既点明了时令,也渲染了悲凉哀伤的氛围。

  (2)请赏析诗的最后两句(温馨提示:可从写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分析)

  这两句通过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明月人 格化,希望明月捎去自己的愁思,表达了对朋友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

  (五)拓展阅读: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⑴

  客自长安来⑵,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⑶。

  此情不可道⑷,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⑸。

  作品注释:

  (1)金乡:今山东省金乡县。韦八:李白的友人。西京:即长安。

  (2)客:指韦八。

  (3)咸阳:指长安。

  (4)不可道:无法用语言表达。

  (5)望望:瞻望,盼望。

  (六)赏读李白:

  1、送别诗、友情诗:

  《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送友人》《金陵酒肆留别》《客中作》《山中与幽人对酌》《沙丘城下寄杜甫》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2、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

  《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独坐敬亭山》《山中问答》《秋登宣城谢眺北楼》《登金陵凤凰台》《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越女词耶溪采莲女》《蜀道难》,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表现了他的豪情壮志和开阔胸襟。

  3、描写渴望建功立业、仕途艰难、内心苦闷的:

  《秋浦歌》《南陵别儿童入京》《把酒问月》《将进酒》《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古朗月行》《行路难》《月下独酌》等。李白一生关心国事,希望为朝廷重用,为国效劳,却怀 才不遇,诗人内心悲愤,常借酒、借月抒怀,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施展抱负。

  4、边塞诗、宫怨诗:

  《关山月》《塞下曲》《劳劳亭歌》《玉阶怨》《怨情》《长门怨》《子夜吴歌--秋歌》,表 现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反映妇女的生活及其痛苦。

(七)秀我风采:师生共读《将进酒》。

  (八)赏读李白:

  中华古诗词博大精深,我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和同学们一起来欣赏古诗词的美,我们和王维一起“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和杜甫一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和李商隐一样“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和苏轼一样“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

  (九)课下作业:

  1、自由阅读,选一首自己喜欢的友情诗,背下来,下节课背给小组的同学听。

  2、自己尝试着写一首小诗,发到梦想花开群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歌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子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教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歌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歌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相关文章:

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鉴赏「精选」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教学设计范文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翻译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赏析

6.《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欣赏

7.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8.唐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changling/325513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