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析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4)

王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艺术表达的自然、凝炼、含蓄

  禅宗极力提倡“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为在直觉观照中,思维是自由的、飘忽不定的,不停地跳跃,难以捕捉,这种思维一旦用语言与形象固定下来,其内蕴就会大大地狭窄与贫乏,就很难使人从中体会出更多的内涵,于是禅宗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这种思想影响于王维的山水诗歌创作,就形成了他艺术表达上的自然、凝炼、含蓄的风格。

  禅宗机锋讲究以心应口,随问随答,不假修饰,自然天成。王维创作诗歌,诗句都是从心中流出的,是他沉潜于诗境、沉潜于艺术想象之时真实情感的直接抒发,最能贴切地传达他的心境。他的诗中没有什么诘屈聱牙之词、晦涩难懂之句,从不刻意追求和雕饰,而是自然、通俗、明白、晓畅。如:“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艹甾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自然并不等于浅陋,并不是说诗的内蕴仅止于字面的意义。相反,自然特别能使读者尽快地进入诗境之中,去体验诗人当时的心情与感受,更能与读者的真实感情贴近。同时,自然的语言没有文字上的障碍,从读者的角度来讲,他能以没有受阻的、愉悦的心情进入诗境,在某些方面还能更好地发掘诗中的内蕴。自然实际是缩短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缩短了作品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

  禅宗应答讲究以少胜多。以少答、不答为答, 可以任听者去驰骋想象,答得越少,规定性越少,让人想象的余地就越大,所以禅宗特别讲究简炼。深精禅宗佛理,经常与高僧对答机锋的王维精通此道,他明白:作品越简洁凝炼,“余意”就越丰富,供人想象的空间就越开阔,作品的内蕴也就越丰富,所以他的诗歌极讲求凝炼,往往是以二十余字或稍多一些的文字来描绘一个小小的自然画面,把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感受浓缩在这个画面中,让人去生发、体会,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汉江临泛》“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仅十个字,写尽了江汉一带长江的辽阔、山峦的隐现。读者除了可以通过文字体会到作者眼中缓流如带的长江、起伏不平的峰峦、迷茫的雾蔼、灰蓝的天色以外,还可以通过丰富联想,将过去储存的各种印象补充进去,如山峰的青黛绵沿、江流的黄白奔腾、甚至还有帆船点点、江畔远树、岸傍渔村……更进一步,还可以在其中领略到一种微妙的感情以及深邃的哲理。如果作者把这一切都用文字写入诗中,那不仅余意荡然无存,而且诗中繁杂、累赘,使人读来索然无味。

  凝炼就如同绘画中的“留白”,让欣赏者用自己的联想与想象来填充,所以才会产生好的诗歌,读的人不同,读出其中的韵味也各不相同的现象。

  禅宗探求人生、社会、宇宙的终极真理,最后发现原来一切皆空,唯有一颗本心,而本心本来也“空”———清静。要体验“本心”的“清静”状态,必须达到梵我合一,物我合一,然后才能物我俱忘,一片清净。这种人与外界合一、人与外界俱忘的境界,是任何语言文字都不能描述的,只能靠心灵去体验。所以,禅宗总是用种种古怪的话语、动作曲折含糊地表现,靠听者“参活句”去领会。这就是禅宗的含蓄。

  《尚书·尧典》云:“诗言志”。人的情绪、感受、思想是十分复杂微妙的。王维虽隐居于终南山中,潜心于佛教禅宗,表面对外界事物漠然淡泊,内心世界却并不平静,而是酝酿着各种风雨晦明、各种悲愁喜乐,他要用诗歌来表达他的思想,表达他对生活的感受。然而封闭的心理、内向的性格又深深地压抑着这一切,他的感情、情绪变得更为复杂微妙。王维要把这些微妙的感受、情绪表达出来,就只有借助于“羚羊挂角”式的含蓄了。王维在沉思冥想中,思维大幅度跳跃,最后将其固定在一个具体物象上,使具体物象包孕了多层次的内容,实际上王维是把他的感情藏于山水景物之后,由他的感情来操纵那些山水,增加了诗歌的模糊性、不定性。《鹿柴》,面对山色、人声、阳光、青苔,王维感受到了什么:宁静悠远的情思? 苦闷? 怅惘? 喜悦? ……这些既对又不对,究竟感受到了什么,恐怕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是把他那复杂微妙的哲理体验、感情起伏等都寄托于山水之中,含蓄地表现出来, 让欣赏者自己去感受领悟。

  总之,对于王维山水诗之禅意诠释,远不止以上的些许论述。最让人赏心悦目的是,王维山水诗在禅风的轻佛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徜徉于优美山水、高远天地之间飘然洒脱的文人雅士,丰神秀雅,其内心雍容丰满、超脱笃定。其诗之意境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不禁为其娴熟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所折服。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wei/503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