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王之涣为何名气大遗篇少?(2)

王之涣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由此看,王之涣的名气大,其因有四:

  一是本人确有一定的写作功夫。他写的边塞风光和征人哀怨,单刀直入,含蓄有力,令人回味。如果王之涣当时一诗无名,不可能无中生有地演义出“旗亭画壁”的美丽传说,况且《凉州词》是王之涣所作无可争议,仅这一首诗代表的水平就绝非一般,一炮走红并不全是今天的事儿,古代也有可能存在这种情况。

  二是“旗亭画壁”广泛流传和元剧的上演。这使王之涣在民间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从这段佳话中知道了王之涣,也知道了他的不朽诗作《凉州词》。这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当时王之涣虽然在主流社会没有什么地位,但他在草野庶民中还是很有影响的。

  三是《登鹳雀楼》著作权的争议。这是历代文人争论不休的话题,到底这篇名作出自谁之手,是文人们在录诗成书过程中喋喋不休的焦点,争论中使王之涣一次次变成诗坛中的焦点人物,文人们又将争论的结果二次推向民间,然后再度炒作。争论就是炒作,炒作就能扬名。

  四是好友互荐。在唐代,朋友之间互相赠诗是一种时尚,王之涣常与王昌龄、高适、崔国辅、畅当等名诗人交游,来往甚多,堪称好友,他们彼此交流诗作,相互赠予,联唱迭和,互相扬名、相互宣传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总之,自身有功夫、民间传唱广、文人炒作热、好友迭和多是王之涣名扬天下、名垂千古的根本原因。既然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条件,王之涣应该是名著充架、汗牛塞室的。那么,王之涣的诗作为什么流传下来只有五首半呢?正史没有记载,野史没有说法,只有靠旁证推断之。分析起来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出道较晚,枉费人生,让王之涣精品甚少

  据有关史料记载,王之涣属于盛唐诗坛的晚熟型诗人,这与他本人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王之涣有作则是在中年之后。他虽然幼聪颖好学,年龄不及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但他却是一个标准的“问题青年”,讲究义气,豪放不羁,常和豪侠子弟交往,饮酒论剑,纵酒谈乐,不务正业,直到中年,一事无成,始得反思,悔悟先前颓废无知。

  后在他两个哥哥的帮助下,人到中年的王之涣才开始渐入创作之境。王之涣一生活了55岁,前40年枉费人生,肯定也不会在诗作上弄出什么新鲜玩意儿,中年后开始起步,其创作成就可想而知。这一观点在他的遗篇中得到了有力印证。

  除了《登鹳雀楼》有争议,暂且不说,其他录入诗集的五首诗只有《凉州词其一》知名度高,民间传颂广,另外的四首分别是:1、《送别》,-杨柳春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2、《凉州词》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3、《宴词》,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莫怪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4、《九日送别》,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短蓬飞。从诗作的水平看,全然不像一个盛唐时期的名家之作,其水平倒与目前博客的草根水平有所接近,在佳作如林的唐诗中实在不能算作什么精品。

  就是在目前,能知道这几首诗是王之涣之作的又有几人?录入诗集的作品水平权且如此,其他的纵使有作品,水平称称又值几何?由此看,王之涣《凉州词》疑似突发灵感的奇作,有“懵”的因素蕴含其中,并不能代表其整体水平。没有质量,就没有传唱,这是历史必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angzhihuan/34004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