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差不多先生传

文学体裁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差不多先生传》,胡适先生创作的一篇传记题材寓言,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那些处事不认真的人。从处事不认真到处世不认真,许许多多的人就在“差不多”的圈套里度过一生。

差不多先生传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都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却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了两分钟,火车已开走了。他白瞪着眼,望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家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牛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差不多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账,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拓展阅读:《差不多先生传》鉴赏

  《差不多先生传》是一篇传记体裁的寓言,内容的安排依照传记体例:先纲后目的层次来叙写人物,并以切近生活的事例作为佐证,构成一篇趣味盎然、含义深远的寓言。而在笔法上,则巧妙的运用夸饰、排比、映衬、反讽等修辞法,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因事见理的方式,让人在荒谬好笑的文字背后,领略作者严肃的用心。

  传记体例,先纲后目本文既名为「传」,所以作者仿的是史记纪传体写法:先叙主角的背景及为人,后依时间顺序叙述其生平事迹。这种先交代人物特质,再以事例作为佐证的方式——也就是先纲后目的安排,可以使读者经由故事中主角一再重演同样的错误,而加深印象,以达到作者谏诤的目的。文章的第一至三段是「纲」,总写差不多先生的姓名、籍贯及特质:首段先用疑问句型:「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来引起读者好奇,而后却不直接写出主角姓名,反而说:「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更提高了一层神秘感。接著作者把主角的名字命为「差不多」,还说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这些是在为后面「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做铺垫,表明「差不多」这弊病就是全中国人的弊病。第二段写的是差不多先生的相貌与特质,采由外而内的顺序,先说表象的眼耳鼻口,再说内部深一层的思想。而其「差不多」的态度也跟着由浅入深的呈现,由表面的「不很清楚」、「不很分明」,逐步深入到「不很讲究」、「不很精明」、「不细密」。第三段则透过主角的话作总结:「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而作者也藉由这两句话,引起下面「凡事」的诸多事例,因此第三段可说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四段至第九段描写差不多先生从小到大的几件事情,除了依时间顺序写作,事情的简繁轻重也依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后果与影响的程度也随之逐步加重。作者先写差不多先生色彩不分(红糖同白糖,不是差不多吗),再写东西不分(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这些琐碎的小事,在第六段差不多先生长大后,演变成了越来越严重的事情:十和千差不多,今天和明天差不多,医牛的和医人的差不多,最后甚至因「差不多」的态度而丧命。而作者叙述时的分量分配,也随着事情的轻重不同,而有先略后详的走势,尤其在第八段「找大夫」一事上,叙述颇为详尽,也最富趣味。第八段中,先说家人「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的牛医王大夫请来了。」不但为差不多先生的死埋下伏笔,更显示这种马虎的个性不只差不多先生有,大家都是如此,巧妙回应了首段「差不多先生……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一句。

  其后,差不多先生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则是在为家人的行径作解释与认同。而「这位牛医王大夫走进床前,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除了再次回应首段,证明大家都这么随便外,更提出了一项严厉的批判:连最需要讲究精确的医生都马虎敷衍,那么全国还有什么人是认真的呢?第九段写差不多先生的临终遗言,充分表现出他「至死不悟」的糊涂本性。中国人一向说要「达死生」,又说形体生命这个「臭皮囊」不必太恋栈,这类观念如果不导向「宏观」、「豁达」的正面态度上,就容易流为作者所担心的:「活人同死人也差不多」的苟且任事,而不能认真生活。作者安排死亡一节,显然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生死观念作了厘清。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wenxueticai/176973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