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赵树理及其小说《小二黑结婚》

小说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赵树理(1906-1970),原名树礼,1906年出生于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他出生到抗战以前的30多年间,在地主重压之下,家境日益困窘。幼年时的赵树理曾帮着父亲种地、放牛、拾粪,饱尝生活辛酸,对农民生活的艰难有着深切的体会。赵树理的父亲是一名农村知识分子,会算八字,看风水,也会治病,喜欢读小唱本,讲故事,是农闲休息时受大家欢迎的人物(《小二黑结婚》中的二诸葛就是以他为原形塑造出来的)。他的诙谐幽默给赵树理很大影响。此外,赵树理自幼喜爱民间文艺、戏剧和民间乐器,深受民间文艺的熏陶,曾加入当地农民组织的“八音会”。特定的出身,家庭影响及对传统民间文艺形式的熟稔,使赵树理从生活习惯到精神气质都彻底农民化了,而丰富的农村生活也成了赵树理一生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1917年,赵树理入本村私塾念“四书”,接受了传统的儒家教育。1925年,他考入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五四新文艺的影响,接触了一些进步的革命工作者,并于1927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把自己喜爱的新文学书刊推荐给农民朋友,但他们却根本不感兴趣。这使他觉察到了现代文学所存在的脱离民众的根本弱点,因此,当他开始文学创作时,首先想到的就是让农民们听得懂,立志做一个"文摊文学家",一步步去夺取封建小唱本的阵地,开始独自进行文学大众化、通俗化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政府实施“清党”,赵树理被捕。出狱后,赵树理辗转于各地农村,更熟悉了农民的生活,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文学信念。

  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赵树理积极参加革命队伍,从事宣传与民政工作。1939年夏,他被调到《黄河日报》“路东版”编副刊。1940年夏,创办“中国人”报,任副刊编辑,直至1942年冬。这一时期的赵树理,极力宣传文艺的大众化问题。认为民众语言、民族形式、深入生活是写出通俗化作品的重要前提。据说当年赵树理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创办《新大众》通俗杂志时,有一条编辑方针就是:粗通文字的干部群众能看懂,不识字的干部群众能听懂。并且还规定每篇文章中,生字、生词不能多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拦路虎多了,把群众就挡住了,就起不到要起的宣传教育作用了!”本着这样的原则,他创作了《还债》等三个剧本

  1943年夏,赵树理到中共中央华北局党校学习。这时,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传到太行山区。赵树理读完之后异常兴奋,他的"文艺大众化"的主张和主流政治不谋而合,是一种新型文学方向的代表,是最能体现毛泽东的《讲话》所提出的文艺路线的典范。长期以来对于文艺大众化的自觉追求,加上受到延安讲话精神的鼓舞,使赵树理的创作潜能迅速释放出来。

  1943年5月,他发表了《小二黑结婚》,在解放区引起强烈反响。这成了现代文学转型的一个标志,它代表了40年代解放区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直接影响了整个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并以其为首开创了"山药蛋" 一派。此后佳作连篇,代表作还有短篇小说《罗汉钱》;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邪不压正》;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等。

  1946年8月,周扬在延安发表《论赵树理的创作》一文,充分肯定了赵树理的艺术成就。1947年7月,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正式提出了赵树理方向。他的影响迅速从解放区扩展到了全国,部分作品还被介绍到了国外,引起了世界的注意。

  赵树理的文艺主张和毛泽东的《讲话》是暗通的,有一种内在的契合,但是在毛泽东的《讲话》发表之前,他的主张始终得不到文艺界多数同行的首肯,双方在"文艺形式的新旧之争"上纠缠不清,先是互相嘲笑,后来就变成了公开的争论。自从读了《讲话》后, "讲话"精神就成了赵树理艺术生命的灵魂。赵树理与《小二黑结婚》

  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来到北京,任《工人日报》记者。这期间,他陆续发表了短篇小说《小经理》、《福贵》、《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作品。

  但是,赵树理始终是站在"为农民"的立场上的,这就与政治意识形态的"为政治"存在着一种潜在的矛盾,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1970年,赵树理死于文革之中。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iaoshuo/43993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