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以徐志摩《再别康桥》为例(3)

徐志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榆荫下的一潭。“那榆荫下的一潭”是诗人寻梦的地方,“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是梦的载体。那它对于诗人的意义,也就有了梦乡——梦里故乡的性质。因为一个可以让他漫溯不已去寻梦的地方,也会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那就只有心中的故乡了。

  总合上面的分析,我们会看到,“金柳”有“新娘”的影子,“康河”有母亲的影子,潭水有故乡的影子。而“新娘”“母亲”“故乡”合在一起就是一个整体的家园。可以说,诗人在他母校的自然景物中,“看到”了他心中家园的影子;而学子对于母校的感情,也就带有了游子对于家园的感情。

  这样分析靠谱吗?

  “一切景语皆情语”,偶尔的修辞或许不能说明什么, 但普遍的倾向你不能否认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且“新娘”“母亲”“故乡”刚好从不同的方面完足了家园的内涵。你能说这就全是一种巧合?

  其实早在一九二二年,诗人在他所写的长诗《康娇再会吧》中,就称康桥“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可为又一佐证。

  至此我们可以说,《再别康桥》一诗是有潜在内容的。这个潜在的内容,从事件关系看,应是诗人现实的家园;而从意象组合看,则表现为以喻体或拟体形式出现的诗人心中家园的影子。

  为什么会这样?

  第一个问题是,这个“影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影子?

  第二个问题是,这个影子与家园的现实有什么关联?

  先看第一个问题。

  仍可由相互关系找到那潜在的内容。

  首先,“家园的影子”是作为喻体或拟体用以形容校园景物的美好的,那它本身就该具有与这些景物相通的美质。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xuzhimo/3368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