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朗读者观后感第9期(4)

影视大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几乎所有的同行在分析《朗读者》的火爆的时候都会说,这个节目真是抓住了一个很好的“时机”,因为无论是大屏还是小屏都已经被一些同质化的节目霸占了很长时间,所以 《朗读者》清新隽永、以文化人的面貌让大家耳目一新。我同意这样的观点,“一夜走红”恰恰说明这一类节目长期的匮乏。我想有很多人和我一样在一年前、两年前就看到了机会,但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抓住这个机会呢,我总结是两个“决心”吧———有没有一定要做成的决心和一定要做成精品的决心。做电视的同行都知道文化类节目在招商的时候往往不被看好,经常是一穷二白、举步维艰,我们也不例外。外界都认为你董卿做节目那还不是要钱有钱要人有人嘛,这个真没有,我们当时的境遇就是“一个念头、两页方案、三个散兵、四处磕头”。但让我们特别感动的是台内的各级领导非常认可这个策划方案,台编委会更是全票通过快速立项,体现了领导层高度的前瞻性和准确的判断力,这也激励着我们坚定地去实现目标。《朗读者》节目是今年的2月18日开播的,那一天是二十四节气当中的雨水,后来有人开玩笑说节目火是日子挑得好,“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但很多事情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安排,一年前的2月19日那一天,总书记到中央电视台视察调研,当时就提出,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我们的节目是从那个春天开始酝酿,历经一年的艰辛终于在今年的春天和观众见面了。

  第二点我想说的是仅仅有一个时机是不够的,要打破文化类节目曲高和寡的魔咒,就要有创新的勇气,把文化节目办成精品节目的决心。《朗读者》节目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节目,没有任何可借鉴的模式,因此我们邀请了英国的模式研发团队、国内的专家学者经过了好几轮的论证,我记得在节目录制前一个星期我们还在开策划会,刘震云、陆川、陈维亚、陈小川、白岩松、朱海、张颐武、康震等等都为方案的不断成熟贡献着智慧。大家始终在探讨的就是如何让文化节目的传播更符合大众传播的特性,即让一档电视节 目能够引发最大多数人的参与和共鸣,真正实现“共情”。这里面要解决一个核心问题,也是我们花了一年的时间在思考的问题———谁来读、读什么、怎么读。节目创意的最初就确立了一个思想,《朗读者》 不应该是一个传统的朗诵会,名家朗诵这种形式在剧场已经存在了很多年,很多主题晚会上我们也能看到一些诗朗诵,但是往往很难引发强烈的共鸣,因为朗读者缺少朗读的动机,大部分时间“技巧”多于“感情”,不符合现代受众的审美习惯。我觉得作为电视的制作一定要把朗读者的情感、写作者的思想和观众的理解和谐统一起来,所以我们设计了“访谈”+“朗读”+“轻解析”的模式,将朗读者的个人生命体验完整地构建起来,让故事的情绪提升到一个需要借文抒怀的时候文本顺势而出,经典文字的传播便实现了最大化。当麦家讲述完两代父子之间充满挣扎的故事之后再读自己的家信、当许渊冲老先生说人这一生不是过了多少日子而是记住了多少日子之后再读林徽因、当无视贫穷和疾病依然快乐依然相爱依然在路上的丁一舟夫妇读流浪的三毛,文字的魅力自然产生了叠加的效果,充满感染力。最初的时候我们也曾经考虑过全明星阵容,觉得他们是收视的保障,但后来发现这是一种偏见,真正打动人心的一定不是“光环”而是“情怀”。比如许渊冲先生,这是一个对大多数人来讲都很陌生的名字,96岁、翻译家、翻译唐诗宋词莎士比亚,听上去很是高冷,但当我们的导演在和老先生接触之后发现他是一个特别单纯质朴丰富有趣的人,我们立刻决定把他作为第一期的VV I P。当然老先生的至情至性也让导演吃了不少苦头。因为广告赞助出了问题,我们更改过两次录制时间,2016年的夏天我们约过他一次,2016年的冬天我们又约了他一次,到2017年一月我们终于真的要录制的时候,老人家把我们当成骗子一般拒之门外了,眼看着离录制的时间越来越近,团队急得不知所措,只能每天抱着果篮或是鲜花守在老人家的门口上演“苦情戏”,终于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结果皆大欢喜。节目播出的第二天许老的译著就冲进了当当网的热搜,他告诉我们说他家的电话几乎成了热线,海内外的亲朋好友、学生同事都在问候他。很多电视台也蜂拥而至,但他一概拒绝了,他说我在《朗读者》节目里表现完美,我不会再接受任何采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ingshi/42793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