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朗读者》第九期观后感(3)

影视大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在以俄为师的氛围下,这些话不啻金科玉律。

  其三,与教育相关。

  根据1955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初稿)》,提出:“朗读要有感情。但是儿童必须很好地理解和掌握了课文的内容,对其中的人物和事件有了正确的一定的态度,朗读才能有感情……儿童对作品的理解和所受作品的感染,就表现在朗读的表情上。”

  这就是说,不仅声音要假,表情也应足够夸张。

  1955年到1963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删除了“朗读要有感情”,但1978年又恢复了“在正确地读的基础上,要求读得通顺流畅,再从流利地读到有感情地读”。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原本对朗读无具体规定,但1992年《教学大纲》亦加入“有感情朗读”,以后“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去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成为标准。

  语文教学之所以提出这些要求,是苏联教育观念影响的结果。可问题在于,学生与社会接触甚少,对课文的理解能有多深?怎么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呢?只好人云亦云,模仿老师和成人,摇头晃脑,似乎沉醉其中,其实是在系统学习诈骗技巧。

  由于朗读速度慢于阅读,据国外统计,同样的文本,朗读时大脑每秒可处理2.2—4个单词,而阅读时可以处理9.5个单词。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因朗读而耽误课堂时间的情况,许多语文教师不得不采用齐读,以节约时间。

  齐读的最大问题在于掩盖个性,只要声大、整齐,即告成功。为了整齐,不得不拖节奏,一字一顿,在齐读中,许多学生不看文本,见一个字读一个字。齐读进一步异化了朗读——似乎只要声大,只要有所谓节奏(或节奏变化),即是成功的朗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ingshi/45775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