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岳阳楼记导游词

岳阳楼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岳阳楼记》的著名,是因为它思想境界的崇高。而岳阳楼地出名是因为文人骚客的传诵,以至于吸引了很多的游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岳阳楼的导游词800字,欢迎参考。

  岳阳楼导游词800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参观游览。岳阳楼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4A级旅游区,岳阳楼景观特色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历史悠久,岳阳楼的前身为鲁肃修建的阅军楼,始建于东汉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开始被成为岳阳楼。在江南三大名楼中岳阳楼的历史最为悠久;二是风景独特,岳阳楼胜景由江、湖、山、城构成,“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好好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三是它的文化深厚,岳阳楼诗文集,收录千余篇名篇佳作以及大量的楹联匾屏和书画碑刻,大多数都是贯穿着中华名族的忧患意识,如杜甫的《登岳阳楼》,其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更是将这个优秀传统发挥到了顶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出世哲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融汇的精神使苏东坡发起了“虽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的感慨;四是文物珍贵,江南三大名楼中,唯有岳阳楼是保持原址原貌,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家级历史文物,现在大家所见的岳阳楼为纯木结构,1983年按“整旧如旧”的原则落架大修而成,全楼没有一块砖石没有一颗铁钉,全部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工艺十分巧。

  好,朋友们,现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横匾上“岳阳楼”三个字是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现已编入《中国名匾》一书。大家请看,整个大楼由四根楠木大柱支撑,自楼底直贯楼顶,再以12根金柱为内圈支撑二楼,周围则绕以20根木柱,彼此牵制门缝对榫,连接为整体。岳阳楼三层三檐,盔顶式木结构,盖黄色琉璃瓦。盔顶是岳阳楼建筑的突出特色。大家请看,它形似古代将军的头盔,威武雄壮,配以飞檐,曲线流畅,给人势欲凌空之感。大家再看盔顶下的如意斗拱,它形似蜂窝,层叠相称,饰以龙头、凤头、云头纹饰,既承托盔顶重力,又使整个建筑更为精美、庄重、和谐。因此,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和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成就。

  进入主楼,首先引入大家眼帘的是大家神驰已久的这《岳阳楼记》的雕屏,这幅雕屏由12块紫檀木组成,岳阳楼真正开始名扬天下,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

  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成为千秋绝唱,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更成为传世名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一楼所悬挂的古今名家吟咏岳阳楼的楹联。我们现在登上的岳阳楼的顶层三楼,站在这,凭窗远眺,可领略到“衔远山,吞长江”的磅礴气势,欣赏“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湖光山色。大家可以看到洞庭湖水天相接,浑成一色,清风朗月,无边无际,山色湖光荟萃一楼,得到的感觉不正是“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吗?中间是毛泽东手书杜甫《登岳阳楼》的条屏,你看它布局严谨,笔意奔放,铁画银钩,雄健挺拔,深得怀素狂草遗风,且又自成一格,这真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悬挂于此,使岳阳楼更是锦上添花。

  岳阳楼的介绍我就给诸位讲解道这里,欢迎大家再到这来,谢谢大家。

  岳阳楼导游词800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游览江南三名楼之一的岳阳楼。

  现在耸立在各位面前的就是岳阳楼。楼顶悬挂的“岳阳楼”三字横匾,是1961年毛泽东主席提议,请离沫若先生题写的。岳阳楼高21.35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中间的本根楠木大柱从地到顶承载大部分重力,再用12根“金柱”作为内围,支撑二楼,外围绕以20根檐柱,彼此牵制成为整体,飞檐与屋顶用伞形架传载荷重。三楼用如意斗拱层叠相衬,拱托楼顶。全楼没用一块砖石,全都用木料构成门缝对榫,结构严整,工艺精巧,造型庄重。飞檐和楼顶,都是盖的黄色琉璃筒瓦。各层檐面都有四条脊,第一层脊上饰以荷花、莲蓬,翘首为凤凰;第二层为昂首的龙头;第三层饰以卷草,翘首为回纹形如意祥云。整个楼阁重檐鳌突,藻井锁窗,雕梁画栋,丹柱彩楹,金碧辉煌,庄严壮丽。特别是三楼楼顶,很像古代将军的头盔,被称为盔顶,这在这国古代建筑中是相当罕见的。整个岳阳楼的建筑在美学、力学、建筑学、工艺学方面都有惊人的成就,因而自古就享有“岳阳天下楼”的美称。

  大家不禁要问,既然是天下名楼,为什么只建了三层呢?据说当时修建者是取天时、地利、人和之意。岳阳楼的前身是三国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建安二十年,东吴的孙权为了和刘务争夺荆州,派鲁肃率领万名将士,驻守战略要地巴丘,也就是今天的岳阳。鲁肃在洞庭湖操练水军,并在城西依山傍水的地方,修筑坚固的城池,建造了指挥和检阅水军的阅军楼,这就是岳阳楼的前身。唐朝时阅军楼扩建,它基本原有了建筑艺术和历史风貌。好,现在请大家随我进岳楼内参观。

  各位游客,这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在神驰已久的《岳阳楼记》雕屏,它由12块紫檀木组成。前面我们说到,岳阳楼这一名称是在唐朝时才启用的。这时期,李白、杜甫、刘禹锡、李商隐等才华横溢的风流名士,或是落拓不羁的迁客骚人相继接踵而来。他们登楼远眺,泛舟洞庭,奋笔书怀。

  但是,岳阳楼真正名扬天下,还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范仲淹做《岳阳楼记》以后。庆历四年,遭人诬告的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府,他上任后便筹办三件大事:一是在岳阳楼湖下修筑偃虹堤,以便防御洞庭湖的波涛;二是兴办郡学,造就人才;三是重修岳阳楼。重修后的岳阳楼规模宏大壮观。滕子京是个文武兼备的人,他认为“楼观非不文字称记者不为久”。这样一座楼阁,必需要有一篇名记记述,才能流芳千古。于是,他想到与自己同中进士的好友范仲淹。便写了一封《求记书》,介绍岳阳楼修葺后的结构和气势,倾吐了请求范仲淹作记的迫切心情,并请人画了一幅《洞庭秋晚图》,抄录了历代名士吟咏岳阳楼的诗词歌赋,派人日夜兼程,送往范仲淹当时被贬的住河南邓州。范仲淹是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他和滕子京一样,因为主张革新政治,受到排斥和攻击,被贬到邓州。他接到滕子京的信件后,反复阅读,精心构思,终于写出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这篇文章全文虽然仅有368个字,但是内容博大,哲理精深,气势磅礴,语言铿锵,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传世名句。其实,《岳阳楼记》之所以能历代传颂,主要是由于它把一个重大的思想命题,极其巧妙而生动简洁地融入对优美景物的描写之中。它启迪人们:“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昭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崇高的人生哲理。作者那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怀,不能不令人扼腕浩叹。先忧后乐,掷地有声,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想人生,思荣辱,知使命。作为一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崇高人格文化的积淀,《岳阳楼记》以其至高至上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魅力,流传千古而不朽,滋养着人们的心灵。从那以后,岳阳楼的名声大震,传扬中外,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文以楼存,楼以文名”。据说滕子京接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后,喜出望外,当即就请大书法家苏舜钦书写,并请著名雕刻家邵竦将它雕刻在木匾上。于是,楼、记、书法、雕刻全称“四绝”。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并不是“四绝匾”。它早宋神宗年间便已经毁于大火之中。我们所见到的这幅雕屏是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大书法家、刑部尚书张照书写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eyanglouji/22081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