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范仲淹《岳阳楼记》写作目的(4)

岳阳楼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3. 滕、范性格之比较。滕、范的出身、经历和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二公都是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成人;同年及第,敢于任事,直言敢谏;好施与,乐于助人;文武兼备,智勇双全,等等。不同点在于滕子京出身“军事推官”的武将之家,受古代剑客武士的侠义思想影响较深,讲究江湖义气。认死理,一旦认准目标,便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将个人的兴衰荣辱皆置之度外。《宋史》称“宗谅尚气,倜傥自任”,即源于此。他既遭拘押审查,又连遭三次贬谪至岳州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心一意为百姓办实事的真实原因也在于此。他的“乐其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31]不是南宋周辉说的“悯己伤志”,而是屈原《离骚》忧国忧民式的发泄,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勇士长啸,非为一己之私。他的这种表现确如王宽行所云,在性质上是不应属范仲淹所说的“以己悲”的范畴,因为“修楼者的政治行动和作记者的政治理想是完全一致的”[32]。范虽品格高尚,素“以天下为己任”,但终因受儒家中庸之道的思想影响较深,又素有对隐士的倾慕之情,故在遇到矛盾尖锐、情况复杂的时候,特别是在遇到将造成自己的家族和同仁要遭受株连九族之祸时,产生气馁而采取退缩回避的态度。如前述,“庆历新政”推行不到一年遇到抵制和打压时,为避祸患,他就两上奏折请辞参知政事去充边任。当边事稍安,又托肺疾请求“择一善地”就医养病而调邓州,彻底退出政治斗争的旋涡。范到邓州是自己请求调动,并非“贬谪”,这在《陈乞邓州状》讲得很清楚[33]。这是奉行“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者的必然选择。

4. 特殊的历史人物和特殊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篇千古绝唱。由上述可知,滕子京与范仲淹是两个特殊的政治人物,他俩政治地位悬殊,家庭影响有别,思想理念各异。特殊的历史背景,则是“庆历新政”的失败和失败后出现的复杂情况。滕子京驰书求记是在庆历五年六月十五日,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到六年九月十五日才写就,相隔整整15个月。范仲淹为何迟迟不动笔作记?此间,除频繁调动公务繁忙、肺疾侵扰身体不佳、岳阳楼历代名诗佳作如高山横亘于前等原因外,主要是“庆历新政”失败后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一生的政治追求彻底毁灭了!故而出现消沉心态。范又为何要写、而且能写出这篇千古华章呢?重要的原因是,他毕竟是个一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臣硕儒,在短暂的思想波动之后,严峻的现实,必然促使他深入思考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自己都出现这样的思想波动,那些被贬谪的政治盟友会不会出现尹洙《岳州学记》说的因遭贬谪而“阴愤阳惨,事弛官废”,“慎微虑危,修旧保常”[34]的情况?这可是个事关家国的重大问题!正当此时,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即将竣工,为尽快获得范公的楼记,定然再次投书催请。而此时的范仲淹正需寻个典型,找个机会勉励政治盟友──岳阳楼的历史影响,滕子京的突出表现,正是难得的契机。加之滕《求记书》要求他给名楼注入“精神”的提示,故亲临岳州实地考察,以滕子京为楷模写下了这篇千古雄文。范仲淹到过洞庭湖,有他自己的诗为证:“去国三千里,风波且不赊。回思洞庭险,无限胜长沙。”[35]

  综上所述,我们似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岳阳楼记》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受特殊请托,由特殊的历史人物撰写的一篇特色独具的文章。这篇独特的议论文,全文围绕“谪”字展开,记事和写景都是为议论服务的。记事,即点明该文写作的论据:被贬“谪”的滕子京到岳阳后的作为,实记其人其事。写景,实叙典型环境,是紧接着“谪”字展开的议论:描述两种同一环境下的不同景色,列举面对自然景色“以物喜”、“以己悲”的迁谪之人绝然不同的两种态度,来与滕子京进行对比。最后提出论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肯定滕子京累遭贬“谪”,始终“进亦忧,退亦忧”的高尚品德,借以自励并激励政治同仁,为国家和民众的利益终生奋斗。如此解读,既符合历史的真实,又使范仲淹推崇的“古仁人”由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具象。这样,《岳阳楼记》就更生动、形象,也更感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eyanglouji/29850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