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余光中乡愁续写(2)

余光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我虽未到长安却心向往之”

  上世纪80年代,读诗、写诗,是一种极动人的风潮,恋爱中的青年人几乎人人都是抒情诗人,每年除了有大量的诗发表在文学刊物上,还有更多的诗藏在笔记本或年轻人的心里。如今的大学校园中,90后很少读诗,爱微博远胜写诗。对此,余光中非常遗憾。但他仅用一堂课,就让2500名90后学子瞬间爱上了诗,甚至现场追问起写诗的技巧。

  酷热的礼堂里没有空调,但余光中坚持站着讲完这堂《诗与长安》。他说:“我虽未到长安,却心向往之,心早就来到这里,在我的诗里早就出现长安。”他用古代读书人最传统的方式吟叹起李白的诗:“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他说:“这既非唱歌,也非说话,这是在读书人中流传的吟诵,古人都是像我这样念诗的,我觉得,用普通话念李白的诗实在不足以表达我对他的欣赏。”李白、辛弃疾、杜牧……余光中为学子们解读了许多古代诗人笔下的长安。

  余光中续写《乡愁》

  近日看到一篇题为《余光中续写〈乡愁〉第五段》的文字,颇感兴趣,欣喜之余特将续写的第五段内容摘录如下:

  未来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

  你来这头

  我来那头

  2011年4月22日,余光中在福建泉州参加华光学院新校区“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致辞时写下这段诗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和盼望祖国统一的美好前程的心声。

  大致记得,《乡愁》一诗写于70年代初,应该是1972年。当时海峡两岸已经隔离20年。用诗人自己的话说当时“看不出任何交流,还是一片沉寂”。为此他时常怅望故乡,基于这种撕心扯肺的思乡情结,诗人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这些意象,书写台湾人民与大陆血肉相联的深沉情感,表达诗人思念家乡而产生的心头楚痛,同时传达出台湾亲人盼望祖国和平统一的迫切心情。  时隔70年,诗人参加福建泉州“文化名人村”奠基仪式,作为文化交流的使者,畅想未来续写《乡愁》,描绘了海峡两岸同胞一家人亲亲热热、来来往往的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相信,这种平和的气氛,频繁的交流,经济文化的互融互补,渐融渐合,一定会创造美好的未来。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续写的《乡愁》第五段,为脍炙人口的原诗作增添了新的意象——“桥梁”,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血脉相连的“一家亲”的画面和意境,《乡愁》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内容会因此更活泼、更丰富、更高远。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guangzhong/27782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