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余光中作品对古典“雨”词意蕴的阐释(3)

余光中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三 哲理禅思

  作为学者的余光中对个人命运、社会历史有着深入的思考,他认为“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听听那冷雨》),“潇潇的鬼雨从大禹的时代便潇潇下起。雨落在中国的泥土上,雨渗入中国的地层下。中国的历史浸满了雨渍”(《鬼雨》)。雨水冲刷过往,雨声唤回记忆,浸润着雨渍的中国历史漫长而厚重,那雨岂还是偶然的人生际会,它早已在人的心里反复纠缠了几千年,成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哲学命题。早年坎坷曲折的人生遭遇使余光中对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情同此心,多次化用,“巴山的秋雨涨肥了秋池。少年听雨巴山上。桐油灯支撑黑穹穹的荒凉。(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中年听雨,听鬼雨如号,淋在孩子的新坟上,淋在母亲的古塔上,淋在苍茫的回忆回忆之上。”(《鬼雨》)“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听听那冷雨》)不同年龄段的人对雨声的感悟深浅不一,而只有历经沧桑的人才会在对比中把这些感受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少年的浪掷、壮年的奋争、老年的无奈,个体生命的轨迹都这般触目惊心。余光中更是在一场潇潇的“鬼雨”中将对爱子悼亡的感受提升到了对人事代谢、历史演进思索的高度。“竹黄。池冷。芙蓉死。地下水腐蚀了太真的鼻和上唇。西陵下,风吹雨,黄泉酝酿着空前的政变,芙蓉如面。女娲炼石补天处,女娲坐在彩石上绝望地呼号。石头记的断线残编。石头城也泛滥着六朝的鬼雨。郁孤台下,马嵬坡上,羊公碑前,落多少行人的泪。也落在湘水,也落在潇水。也落在苏小小的小小的石墓。似乎从石器时代到现在。同一个敏感的灵魂,在不同的躯体里忍受无尽的荒寂和震惊。哭过了曼卿,滁州太守也加入白骨的行列。哭湿了青衫,江州司马也变成了苦竹和黄芦。即使是王子乔,也带不走李白和他的酒瓶。”(《鬼雨》)短短的篇幅,却是海雨天风,意象纷呈,余光中提倡的语言的“密度”尽收眼底,雨、泪、水融为一体,现实、历史、神话交相辉映。这里化用了唐代“鬼才”诗人李贺的许多诗句,如“离宫散萤天似水,竹黄池冷芙蓉死”(《河南府试十二月乐词并闰月•九月》),“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苏小小墓》)等等,荒寂怪诞的“鬼”诗意象被余光中恰当地借来表达内心深处苍凉苦闷的生命意识。郁孤台、马嵬坡、羊公碑,是历史上有名的凭古吊今之所,“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辛弃疾《菩萨蛮》),“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白居易《长恨歌》),“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孟浩然《与诸子登岘首》),杨玉环、苏小小、李贺、石曼卿、欧阳修、白居易、李白……纵是旷世的才子佳人,谁能逃得过生与死的宿命?雨见证了一切,水融化了一切。“在死亡的黑影里思想着死亡,莎士比亚如此。李贺如此。济慈和狄伦•汤默斯亦如此”(《鬼雨》)所有的天才都如此,沉浸在爱子夭亡气氛中的余光中也是这样一位思想者,悲观、无奈,但又清醒、冷静。当余光中三十年后在西班牙的雨城旅游遇雨时,仍勾起他内心那片潮湿的感受,“只要不往身上淋,只要不带来水灾,雨,总是可喜的,像是天在安慰地,并为万物涤罪去污,还其清纯。八年来久居干旱的高雄,偶尔一场快雨,都令我惊喜而清爽。”“雨,真是一种慢性的纠缠,温柔的萦扰。往事若是有雨,就更令人追怀。我甚至有一点迷信,我死的日子该会下雨,一场雨声,将我接去。”(《雨城古寺》)可以看出花甲之年的余光中对生命更多了一份透悟与坦然。

  某些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词语一旦进入文学作品成为文学语言,对它的意义阐释便成为解读文本的一把重要钥匙。“‘能指’在同一‘所指’中表现出丰富的多元性,这被当作文学语言审美功能的基础。正如巴尔特论述的,诗是词语对于自身枷锁的打破,诗使词语摆脱实用目的的羁绊而闪烁出无限自由的光芒。文学创作中,不断增值的许多信息被含糊而又精心地组织起来,便是文学语言的产生。”⑥“雨”词较高频率地出现在余光中的文字里,是个别存在着的受语境制约的符号组合,在民族文化传统语境中,它早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物,它是一种言语现象,在其概念意义内核外包裹着种种累加的色彩意义和文化意义;它也是作家心灵的对应物,潜藏着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世界,作者曲折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浩阔的文化背景从“雨”词中透射出来。余光中诗文中的“雨”不啻一场启迪心智、荡涤灵魂的透雨,充满了文化的追忆、士人的雅趣和智者的哲思,表达了一位现代人文知识分子对“雨”词意蕴的独特感悟。

  注释:

  ①苏其康主编:《结网与诗风:余光中先生七十寿庆论文集》,台北九歌出版社1999年版,第55页。

  ②⑥鲁枢元:《超越语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2页,第193页。

  ③陶澜:《余光中生命的四度空间构成一个美感世界》,《北京青年报》2003年10月27日。

  ④罗静:《余光中:不一定当诗人,但生活要有诗意》,《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23日。

  ⑤[清]张潮:《幽梦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40页、第66页。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guangzhong/2981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