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余秋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都江堰》是余秋雨的一篇散文作品,被收录在《文化苦旅》中。在文章中,作者从自己游览都江堰的经历,从人与水相辅相成的关系表达了自己对道的感想:”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无我无私,长生不老。

  余秋雨《都江堰》优秀教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作者。

  余秋雨,浙江人,1946年生,中国文化史学者、艺术理论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曾担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有《艺术创造工程》等专著多种;著有散文集多本:《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逐节阅读,正音正句;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理清思路,研读课文。

  整篇文章分三部分。

  先来研读第一部分,第一部分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以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定论的长城和都江堰作对比,开宗明义标明观点,推出主题。

  第2自然段,写长城之伟大。作者说长城不如都江堰,并不是否定长城。长城的伟大之处,主要在于它是“人类意志力的骄傲”,是久远历史和民族演化的见证。反过来,写长城的伟大,也不会减低前面对都江堰的评价。

  第3、4、5自然段,具体对比长城与都江堰的不同。

  ★作者认为,都江堰在哪四个方面胜过长城?

  历史更悠久,为民造福更直接,发挥作用的时间更长,今天仍然像最初那样有价值。

  “灌溉”一词既是实写“都江堰”的水利功能,又比喻对民族人民的养育作用。第4自然段用一组排比句解释“灌溉”的深层意义。

  第5自然段再以三组对比,从外在形象,象征意义,再到内在精神,对二者进行比较,以反复印证咏叹的笔法赞美都江堰,支持文章的观点。

  第6自然段,用短句,并另起一行。目的是推出并强调主角。

  小结:第一部分,用长城做对比,说都江堰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

  第二部分:

  第7自然段,写以前心目中的都江堰,“只是一个水利工程”,根本没放在眼里。

  ★这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是欲扬先抑,为后来的“发现”做铺垫。与第一部分结尾盛赞并隆重推出“都江堰”又形成反差,使文章产生起伏悬念,引人人胜。

  第8自然段,写走进都江堰的过程。这一段写得细致、真切、传神。

  ★是从哪些感觉角度来写的?

  先是视觉“草木茂盛”,再是触觉“渐觉滋润”,再是直觉、听 觉、第六感觉,最后是心理感应。终于全身心地被震撼。

  “吸去”一词写出了对都江堰精神的高度认同。难怪作者极力称赞。

  第9自然段,写在都江堰的所见所感。重点是写都江堰的水。

  ★作者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

  作者先与海水对比,写了都江堰的水:既是“精神焕发”,“踊跃着生命”,又“极有规律”。

  然后用了拟人的手法,讲都江堰的水如何有规律。作者强调这里的水“有规律”,正是为了写都江堰的独特作用,进而写建造都江堰的人。在这里,作者没有用“设问”的手法,却暗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自然过渡到都江堰的建造者。

  小结:第二部分,写偶然发现都江堰之美,并为它折服。

  第二课时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qiuyu/29789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