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

余秋雨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问学余秋雨》是余秋雨历时两年,几乎是逐字逐句精心完善和重新创作后,才郑重推出的书。余秋雨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东方及中国各个时代的文化精髓,同时结合文化和电视传媒的传播威力,将极大地激发读者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探究的欲望。

  《问学余秋雨》读后感篇一

  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冬天,一个飘雪的上午,我在大连香炉礁旧货市场上,用10元钱买到了一本余秋雨《文化苦旅》。这本天蓝色的精装本似乎没有多少人翻过。我拿起书来回翻了几次,很木然,书中散乱的内容并没引起我多大的兴趣。当时我没读过余秋雨,甚至不知他是何年代的人,只隐隐约约的听说过他有一篇文章《夜航船》,但也没有读过。

  后来,我不但读了《夜航船》,还读了《行者无疆》、《借我一生》和《文化苦旅》的全部。我以为写的最好的当属《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就有点夸耀、卖弄和显示的嫌疑了。至于《借我一生》就越看越不舒服了。余先生在《借我一生》中不厌其烦的叙述了他的本家、本人和与有关他出身的血统中有着不凡的因素和明显的高贵,实在叫人相信“王侯将相实有种”之实。他不但考证了祖母家族是浙东毛家,而毛泽东主席也是从浙东迁居到湖南的。同时是与蒋介石的原配夫人毛福梅是同宗。而润育他诞生和成长的故乡更是人杰地灵的吴石岭。而这座山唐朝的陆龟蒙早就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山翠峰来”的诗句来证实它的不凡。

  余秋雨先生毕竟是个文人,而且是一个普通的文人,他自然具备了文人和普通人具有的特征和弱点。如今虽然他已今非昔比、名噪政坛,但从他的字里行间里常常会露出“皮袍下的“挟来”。

  他很想通过那些曾经发生或者差一点发生过的事件来证明或者自己的不凡,他对自己的父亲、母亲、叔叔和大姨及祖母的为人、处世极力标榜,随手拈来许多小事来说明他们的与众不同,让人们无法不相信余家的血统是有来头的。

  他在《借我一生》中毫不掩饰对“文-化-大-革-命”的刻骨仇恨,对这场浩劫给人类给历史和对正义对真理的摧残及其无法估量损失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和揭露。他通过全家在文-革中的遭难真实系统地反映了文-革时期那些无法琢磨、不可理喻、悖于人类、悖于情理的荒唐和误谬。为人类、为后人留下了详劲真实和不可多得的历史史料。

  知识不能成为衡量人们心灵美丑的标准。地位和权力也是。有些人一不小心当上了芝麻官,便高高在上、盛气凌人、不可一世,便不知天高地厚,实在让人忍俊不禁。余先生也有点忘乎所以,是吧。

  余秋雨先生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和散文作家。他的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思想史、世界艺术理论史、城市文化学、全球华文文化史。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心理学》、《艺术创造工程》等,倍受学术界推崇,他的散文集有《文化苦旅》、《文明的碎片》、《秋雨散文》、《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禧日记》和《千年一叹》,尤其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在读者中产生了强烈而深刻的反响,颇受读书界的欢迎和好评,在台湾文化界和出版界也引起了轰动,其作品发行量之大令人鼓舞。近年来,由于大众传媒的推波助澜,余秋雨先生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新闻界和文化界的焦点人物和重磅明星。但是就在余秋雨声誉日盛的同时,各种批评和非议也接踵而至,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种现象业已成为当今文坛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基于此,笔者试图对近几年来评论界之于余秋雨先生的各种批评做一巡视,以表达自己对余文的看法以及对当前文学批评的建议。当然,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资料不全,加之第一次操作此类文体,漏洞和缺失在所难免,我衷心地期待读者和方家的批评指正。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qiuyu/30743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