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寓言》教学设计(2)

寓言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寓言》教学设计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2、能力目标:初步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通过课文弄懂古文的意思。

  3、情感目标: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理解古文的意思,故事的寓意。

  三、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明确学习方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将开始新的学习。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成语。提起成语,我想你的脑海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吧?能说几个吗?

  我们来个成语填字大比拼,看看谁掌握的成语最多?(师出示)自( )( )( )

  小组处代表展示后,大屏幕投影展示:有关“自”的成语20个。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力更生 自告奋勇 自强不息

  自食其力 自愧不如 自由自在 自知之明 自我陶醉

  自相残杀 自高自大 自作聪明 自吹自擂 自不量力

  自暴自弃 自鸣得意 自以为是 自欺欺人 自相矛盾

  师:中华民族的悠久灿烂的文化之中,成语又是其中璀璨瑰宝,我们要多多学习成语,积累成语并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灵活地运用,增加语言的艺术性。今天我们就再学一个成语:自相矛盾。 (课件演示)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师:简要介绍作者韩非子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 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师: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师:同学们,这是一篇寓言,以前我们学过那些寓言?是怎样学习的?(使学生知道学习语言要了解寓言故事,懂得其中讲的道理。)

  师:这篇寓言与以前学过的有哪些不同?

  (课件演示)这是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二)、读通语句,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课件演示)《自相矛盾》

  1、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读准字音,知道如何隔词断句,读出句子的语气。

  2、学生练习把语气度通顺、读流畅,然后整体猜想寓言大意。

  (三)读懂,对照注释自悟句意文意

  1、喜欢这个故事吗?那谁愿意来读读课文?

  2、小组交流不好理解的语句和说不通顺的语句。

  3、全班交流,师重点检查难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引导学生注意,三句中“之”字的意思。(课件演示)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用现代语言表达古文句子的意思,句子的形式可以灵活些,不必强求说法一致,意思不错即可。)

  [写]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4、文中是谁在说大话?他说的是什么大话?指名朗读,学生评议。谁来学着文中的人夸夸矛和盾

  5、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想?怎样说?

  指导读好问话。(品味语气、语调。)

  6、在大家的追问中,那个楚国人只能——“张口结舌”是什么意思?(张着嘴巴说不出话来。)他为什么张口结舌?

  师: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Flash动画,通过看Flash动画,进一步理解原文。

  7、学生分小组表演:如果你是那位卖矛与盾的人,现在你会怎样推销自己的矛与盾?(四人一小组,商量商量,演一演。)

  (四)明确寓意,联系实际谈受到的启发

  小组讨论: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卖矛又卖盾的人可笑在哪里?帮那个人总结一下教训。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师:那个人买东西时说话前后矛盾对他会有什么后果?

  东西卖不出去,失去信用。

  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什么道理

  师指导点拨:(课件演示)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的境地的人。告诉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五)总结学习方法,表演加深理解

  1、师:同学们,上面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大家说文言文好不好学?下面我们再看一下怎样学习文言文:(课件演示)先把语气读通顺,再借助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理解整个寓言故事,明白其中道理,最后达到熟读成诵。

  2、学生到讲台上表演本课,加深对原文的理解,体会卖矛盾先炫耀夸口,后张口结舌的`语气、神态。

《寓言》教学设计4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伊索寓言,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理解寓言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2.揭示课题。

  二、认识伊索和伊索寓言的特点

  1.简要地介绍伊索。

  2.简要地介绍《伊索寓言》。

  三、初学《伊索寓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从文中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交流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四、精读《伊索寓言》

  1.指名读课文,思考:在这三则寓言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交流。

  (1)《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

  A.什么是无能为力?

  B.哪些语句能说明它无能为力?它可能想了哪些办法?

  C.齐读寓意。

  (2)《牧童和狼》中的牧童:

  A.“一贯”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一贯说谎?

  B.两次大叫有什么不同?指名朗读。

  C.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不是这些人见死不救?

  D.齐读寓意。

  (3)《蝉和狐狸》中的蝉:

  A.蝉聪明、机智、善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有关句子。

  C.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故事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呢?

  3.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拓展阅读,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1.结合本课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概括《伊索寓言》的特点。

  2.在你读过得伊索寓言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3.读故事,补充寓意。(《贼和他的母亲》《大力士神和车夫》《池边的鹿》)

  4.再读寓言,体会写法

  伊索寓言里有几则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说说你的发现。

  寡妇与母鸡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叼着肉的狗

  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婪的人。

  读了这几则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整本书——《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 时机不成熟

  牧童 一贯说谎 无人相信

  蝉 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yuyan/409721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