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古诗《咏柳》曾巩(2)

曾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拓读:曾巩与王安石

  翻看唐宋笔记,偶看关于王安石的一则,颇值得玩味。曾巩第一次面圣,神宗问,你和王安石曾经是布衣之交,你看王安石这个人怎么样。曾巩说文学和品行不减扬雄,但是比较吝啬,这一点比不上古人。神宗皇帝说,“安石轻富贵,非吝也”。曾巩说,我不是这个意思,“安石勇于有为,吝于改过”。上颔之。

  笔记很短,但很能说明问题,笔记主人好像是陈师道。记这则故事的人到底知不知情,举还是有疑问的。记今天的笔记主要基于两点。第一,王荆公改革是破旧立新,以失败告终,与司马光、苏轼等文坛及政坛主流彻底闹翻了。并且连民间都把猪叫拗相公,就是王安石的外号。三言两拍的第二个故事说的就是这个事,王安石下野,回江南,本以为自己的改革仅仅得罪了利益集团、特权阶级,对老百姓还是好的。可听到老百姓管猪叫拗相公,羞愧而逃。成功改革者的心态大概可以分为两种,第一坚信自己是正确的,一往无前。一种是畏首畏尾,修修补补,改到哪是哪。王是前一种,但失败归于性格多少有点逃避责任的意思。王的改革现在看来就是激进,与保守主义正好相反。他计划的出发点就是错的,因为要全盘推倒,要天下大乱再天下大治。可羸弱的宋朝经不起折腾了。其实我不看好王的改革重要的一点,当年王荆公在江宁知府任上,将玄武湖变成了稻田,增产云云。政策本身合理不合理不去讨论,这个节点上王要弄出一点成果出来,估计这个推倒玄武湖就是政绩之一吧。当年张之洞外放山西巡抚,走之前姐夫鹿给他了一个升官锦囊,说一定要有新动作,至于做成了几分不重要。只要搞出动静,让人听见响儿就行。果然张之洞搞了一大堆,3年之后就去了湖广。当然,这是诛心之论,古代最看重的是道德气节,所以有呆在基层的魄力,加上诗文好,自然赢得上层好感,特别是宋朝。康熙50年左右,挑选了一批年轻人外放做官,其中就有张廷玉,他去了四川当一个县令,没几年就进了上书房行走,我想这大概是用人的不二法门吧。我想但凡官运亨通的都离不开大动静这个事情吧。嗯,有点扯远了。王安石的失败方方面面,我还是坚持认为翻天覆地式的改革不可能成功。

  第二点是宋人为何恨王安石,还拿小本本记下来。我猜逃不出这几个原因,政敌,刻意抹黑。宋朝流放了不少官员,改革时期更甚,但就说苏轼,黄州儋州。而主流的利益集团学林士子肯定不待见。第二,古人讲究道德文章,将所有失败归因于性格。王安石本人执拗也是必然,否则改革也推行不下去。曾巩本人还是很客气的,也很客观。所以苏轼想让陈师道拜在自己门下,而陈婉拒了,说我有了老师就是曾南丰。曾巩还是有人格魅力的。王安石遭嫉恨,实属正常,好在那时候不栽赃嫁祸,仅仅是上折子就事论事而已。只可惜,宋朝急转直下。改革前是尚且维持,改革后就是元气大伤,官僚制度也恶化了,派系林立,朝野不得安宁。至于军事失败,也不怪谁,宋朝本就是偏居一隅,本来实力就不够。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enggong/14721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