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浅析曾巩的书论与文风(5)

曾巩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当王羲之不愿意再勉强做官,曾经游尽东方之地,泛舟出海,在山水之间求得心境的快乐,难道他当年漫游而纵情山水,曾经在这休息过吗?王羲之的书法到晚年才最好,那么他的本领,应当是靠自己的刻苦努力得到的,并不是上天特意成就他。然而,后代的人再没有赶得上他的了,岂不是在刻苦学习上不如他吗?由此看来,刻苦学习怎么可以少呢,更何况想在道德方面达到很高境界的人呢?

  “记”体散文,无疑应当是以记叙为主,但是,曾巩却匠心独运,施展了大家的手笔,既不为题目和体裁所限制,又切合题意。思路开阔,立意高远。扣住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句话生发开来,由书法推及到治学,由治学再推及到道德修养。认为这一切都是靠刻苦学习,靠后天的努力。这就是全篇的主旨。乍看起来,好像这些议论已经跑题了,实际上句句不离题意。在文章的最后一段,曾巩点明了主题:

  “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日:“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如何哉!”

  在墨池的上边,如今是抚州州学的校舍。州学教授王盛,怕墨池的来历不为大家所知,就在柱子上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作为标志,又告诉我说,“希望你能写篇记。”推测王君的心,是不是喜欢别人的长处,虽有一技之能也不放过,因此也就爱到了他的遗迹呢?或者是想推崇王羲之苦学的精神,以勉励他的学生呢?人有一技之能,便使后人如此崇敬,更何况仁人志士的遗风余韵,足以影响后世,那又该如何崇敬呢!文章最后才点明,“墨池”旧址之上是今天的州学府,本文是应王盛的请求而作,而王盛的目的又是“勉其学者”。这就使得曾巩的所有发挥,都是题中应有之义,这是非常高明的。这篇文章只有285字,但构思精妙,言简意赅,辞浅义深。文章多用设问句、反问句和感叹句,是全篇的神来之笔。不仅层层递进,而且平添了一唱三叹的情韵。因此,《墨池记》在历代都受到好评,成为我国古代“记”体散文中的名篇。同时也说明,曾巩学习书法,首先是从揣摩前辈的宝墨法帖人手的。  在学习书法和对书法的认识上,曾巩与欧阳修、王安石的差别在什么地方呢?和欧阳修对书法的认识相比,曾巩略胜一筹。欧阳修在《笔说》中说:“博物尤难,然非学者本务。”他认为,书法只是一“物”,不是学者的本业,进而说,“惟贤者能存尔。”书法只是贤达的人能够掌握的技艺,他和曾巩“通其意”的认识是有差距的,所以,欧阳修在北宋书法界也不见经传,就不奇怪了。再说王安石,朱熹对王安石的书法有这样的评价:

  “张敬夫尝言:平生所见王荆公书,皆如大忙中写,不知公安得有如许忙事。此虽戏言,然实切中其病。”

  这段话是说,王安石的字都是像在很忙乱的时候写的,说明他写的大都是草书。这就像他的文章,峻沽凌厉,书风和文风也是相通的。前面提到,朱熹评价曾巩的书法“简严静重”,大概多是楷书才能有此特点。

  综上来看,一个人的文艺思想,不仅影响他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他的技艺掌握和发挥,并可以循此去探寻他的学习路径、态度和方法,不失为研究古代文人的一个有效途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enggong/28257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