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2)

朱自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二、文蕴其神

  景致生动可感固然引人入胜,但感人至深的却往往是作者在景致中寄托蕴含的情意或思想,这便是文章的精神,是景致的灵魂。这些景致可以成为作者情绪宣泄,思维表达的载体,它们也便因了作者的心灵之音而更具魅力,读者更易产生共鸣,作者也便得了知音。如此,作者寄情于景的绘景艺术也值得我们品评。 “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如画是展现形态之美,景含情则是蕴藏性灵之美。作者往往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充分地表达情感才真正是作者着力描绘景物的弦

  外之音。《春》更是字斟句酌,渲染出深情的自然景致。

  (一)关注生动的自然

  全篇文辞俊美,选择如许春之美景,无一不包含作者对自然之景的热爱,无论是做了主角的春花、春草、春风、春雨还是那些点缀在文中的些许配角:山、水、风筝,无一不是春天特有的,无一不充满着朝气。读者读着无法不为之打动,无法不为作者赞美春天,赞美自然时洋溢的热情而感染,这情诉得明白。

  (二)关照生命的历程

  关照全文,深入字里行间,除了看得到景物的美,更可以感触到景物们特有的生命力。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在这一组景物里,“钻”“满”“不让”“赶趟”“满是”这些语词可以让你感悟得到一种勃发的力量。阅读、朗诵会让人们情绪激昂。这些景物又仿佛象征着人生的每一个历程:萌生、成长、竞争、成熟、成功,在这里,读者可以了解作者对生命历程充满了热情。

  (三)关注活力的生活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

  牧童短笛成天地响;到处都有忙碌的人;农人冒雨劳作;无论城乡、不管老小,人们都做着一份事,都赶着活动,精神都是抖擞的。这一组场景的刻画又让读者望得到田间春耕、放牧、插秧,也望得见时时处处不辍劳作的积极、繁忙。其语句多为短句,赋予节奏,语词也用暖色,完全给人愉悦的快感。这些场景的刻画无不让人领悟到作者充满了对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的赞美。

  读者可以从这些画面感受得到作者的愉悦、热切、欢乐的心情,更可以感悟到作者的情感:赞美蓬勃的春天,赞美激昂的人生,赞美富有朝气的生活,赞美一切乐观积极的景物、人物。同时,情感贯穿于全文,更令景物生动感人。当然,

  在感受到作者的赞美与热爱之余读者一定可以从中体悟出作者的志趣与追求,在与之产生共鸣之时,阅读文章的情趣与意趣便展现出来了。朱自清先生本身认为古代文学当用“载道”和“缘情”来概括,于是他便也在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渗透了。正如林非论说的“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

  三、言律其音

  传神绘景之笔可以摹图像,更可以奏乐律,作者表现景物之美之时不忘展示语言音韵本身的魅力,而“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朱自清《新诗杂话》)

  文中叠词的运用,短语的连用,反复与排比手法的运用本身就创造出一种音律之美,仿佛主旋律的反复咏叹,情感的重锤。

  文章多短句,其实仿佛新诗,每句天然成节,节奏已然,情绪明晰。

  尾词多为助词,可读轻声,似为舒缓强烈节奏的休止符,诵读时可转换气息。 文章可观可读。吟诵时不仅朗朗上口,更是抑扬有节,或铿锵,或舒柔,或急骤,或散逸实在琴韵非常,引人陶醉。正是“诗文主要是靠了声调”,这样“更显然直接诉诸听觉”,“容易唤起普遍的趣味和快感”。(朱自清《论百读不厌》)

  景物,在这篇《春》中展现出具体而生动的形态,寄托了作者爱与乐的情愫,而文辞更有乐律之美感,使文章具有特别的情致和神韵。郁达夫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先生刻画景物或近或远、或实或虚、或主或衬、或静或动,或浓墨重彩,或简单勾勒,极尽描摹之能事,实值得习作者琢磨推敲。

【朱自清的《春》散文鉴赏】相关文章:

1.朱自清《春》鉴赏

2.朱自清《春》文学鉴赏

3.朱自清散文在线:春

4.关于朱自清的散文的春

5.朱自清的散文春全文

6.春朱自清散文

7.关于春的散文朱自清

8.朱自清散文春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247992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