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朱自清的散文《瑞士》赏析(2)

朱自清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交湖高一千八百六十六英尺,勃利安湖与森湖交会于此。地方小极了,只有一条大街;四周让阿尔卑斯的群峰严严地围着。其中少妇峰最为秀拔,积雪皑皑,高出云外。街北有两条小径。一条沿河,一条在山脚下,都以幽静胜。小径的一端,依着座小山的形势参差地安排着些别墅般的屋子。街南一块平原,只有稀稀的几个人家,显得空旷得不得了。早晨从旅馆的窗子看,一片清新的朝气冉冉地由远而近,仿佛在古时的村落里。街上满是旅馆和铺子;铺子不外卖些纪念品,咖啡,酒饭等等,都是为游客预备的;还有旅行社,更是的。这个地方简直是游客的地方,不像属于瑞士人。纪念品以刻木为最多,大概是些小玩意儿;是一种涂紫色的木头,虽然刻得粗略,却有气力。在一家铺子门前看见一个美国人在说,“你们这些东西都没有用处;我不欢喜玩意儿。”买点纪念品而还要考较用处。此君真美国得可以了。

  从交湖可以乘车上少妇峰,路上要换两次车。在老台勃鲁能换爬山电车,就是下面带齿轮的。这儿到万根,景致最好看。车子慢慢爬上去,窗外展开一片高山与平陆,宽旷到一眼望不尽。坐在车中,不知道车子如何爬法;却看那边山上也有一条陡峻的轨道,也有车子在上面爬着,就像一只甲虫。到万格那尔勃可见冰川,在太阳里亮晶晶的。到小夏代格再换车,轨道中间装上一排铁钩子,与车底下的齿轮好咬得更紧些。这条路直通到少妇峰前头,差不多整个儿是隧道;因为山上满积着雪,不得不打山肚里穿过去。这条路是欧洲最高的铁路,费了十四年工夫才造好,要算近代顶伟大的工程了。

  在隧道里走没有多少意思,可是哀格望车站值得看。那前面的看廊是从山岩里硬凿出来的。三个又高又大又粗的拱门般的`窗洞,教你觉得自己藐小。望出去很远;五千九百零四英尺下的格林德瓦德也可见。少妇峰站的看廊却不及这里;一眼尽是雪山,雪水从檐上滴下来,别的什么都没有。虽在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二英尺的高处,而不能放开眼界,未免令人有些怅怅。但是站里有一架电梯,可以到山顶上去。这是小小一片高原,在明西峰与少妇峰之间,三百二十英尺长,厚厚地堆着白雪。雪上虽只是淡淡的日光,乍看竟耀得人睁不开眼。这儿可望得远了。一层层的峰峦起伏着,有戴雪的,有不戴的;总之越远越淡下去。山缝里躲躲闪闪一些玩具般的屋子,据说便是交湖了。原上一头插着瑞士白十字国旗,在风里飒飒地响,颇有些气势。山上不时地雪崩,沙沙沙沙流下来像水一般,远看很好玩儿。脚下的雪滑极,不走惯的人寸步都得留神才行。少妇峰的顶还在二千三百二十五英尺之上,得凭着自己的手脚爬上去。

  下山还在小夏代格换车,却打这儿另走一股道,过格林德瓦德直到交湖,路似乎平多了。车子绕明西峰走了好些时候。明西峰比少妇峰低些,可是大。少妇峰秀美得好,明西峰雄奇得好。车子紧挨着山脚转,陡陡的山势似乎要向窗子里直压下来,像传说中的巨人。这一路有几条瀑布;瀑布下的溪流快极了,翻着白沫,老像沸着的锅子。早九点多在交湖上车,回去是五点多。

  司皮也兹(Spiez)是玲珑可爱的一个小地方:临着森湖,如浮在湖上。路依山而建,共有四五层,台阶似的。街上常看不见人。在旅馆楼上待着,远处偶然有人过去,说话声音听得清清楚楚的。傍晚从露台上望湖,山脚下的暮霭混在一抹轻蓝里,加上几星儿刚放的灯光,真有味。孟特罗)的果子可可糖也真有味。日内瓦像上海,只湖中大喷水,高二百余英尺,还有卢梭岛及他出生的老屋,现在已开了古董铺的,可以看看。  【朱自清《瑞士》赏析】

  朱先生在这篇游记里说到,在瑞士高达五千多英尺的静谧的立矶山上,有一些悠闲的牛群,有时居然挡住了火车,人们“吆喝半天才将它们哄走,但谁也没有着急,只微微一笑就算了”。读者看到这里,也禁不住要“微微一笑”。这笑便笑出一种心境:觉得自然可爱,恬淡闲适的心情难得。

  游山逛水和写游记,似乎都需要这么一种清明的心境。躲开尘世的喧嚣,淡泊人间的功利,一个人静静地在山水自然间信步沉吟,便可能能超越种种局限,谛听到天籁地籁之音,吸收那山川灵秀之气。我读这篇《瑞士》,便能暂时将荣辱功利置之度外,进入文中那“物我两忘”的境界,自己似乎也刹那间变得干净聪明了起来。

  一篇散文要营造出这么一种意境不容易。以朱先生这篇《瑞士》而言,我琢磨着是由这样一些因素孕育而成的:

  一是作者平易亲切的态度。不拿架子,不说空话,不炫耀矫饰,不故作高深。和读者的心儿连结在一起。文章一开始就说:“瑞士有‘欧洲公园’之称。起初以为有此好风景而已;到了那里,才知无处不是好风景,而且除了好风景似乎就没有什么别的”。从平平淡淡到惊讶不已,一句进一层,一步追一步,然后慢慢道来,又由惊讶不已到平平淡淡。惊讶也是平淡的惊讶。一开头就奠定了这篇文章的风格。然后说“逛山的味道实在比游湖水好”,又说“看风景能够流连低徊固然高雅,但目不暇接地过去,新境界层出不穷,也未尝不淋漓痛快”。这都是合着游人的心意,体察他们喜欢变变花样,喜欢出其不意的一般心理而说的,便显得设身处地,使人亲近。这也应得上一句古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其次便是哲理。散文中的哲理,也应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瓜熟蒂落,一种点到为止的心领神会。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一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的感叹,便把这篇文章弄得沉甸甸的,发人深省。到此止步就好了,可他接着又来一段很长的“故非有去者,不能至也”议论,便使人有蛇足的累赘感。到底是政治家作文,念念不忘教化。游记里的诗情哲理,我以为只宜意会,不宜言传。让读者读到那里时,此地此时地去触类旁通一番,独特地领悟回味一番为好,一经作者或旁人指出,便觉多余,便会走样,便是费力不讨好。朱先生此文谈到“磨穴”,“磨石”,“死神的跳舞”,“不言不语的顽石,居然背着多少万年的历史”,以及论及美国游客的实用价值观,都有哲理深意寓焉,然而却都是感性与理性天衣无缝的遇合,没有强加于人或刻意为之的痕迹。  第三便是文字的口语化,口语和美文相结合的一种大雅大俗的文体。精致游刃,简洁蕴藉,却不乏瑰丽的底色。如“曲曲的,也古”,“怎么看也不会穷”,“让爱逛山的爱游湖的都有落儿”……便是口语显出的魅力,而“疏疏散散遮遮掩掩的人家”,“沙沙沙沙流下来”,“青青青青的”,又有一种美丽的动态感,使人流连不已。

  最后说一说文章的结构。这篇游记是按游程记叙的,但详略不一,取舍很严。归纳起来是写游了三个湖:卢参湖、交湖和森湖。我便想起叶圣陶先生后来就写过一篇《游了三个湖》,不过他游的是中国湖而不是瑞士湖了。

【朱自清的散文《瑞士》赏析】相关文章:

1.朱自清《瑞士》赏析

2.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3.朱自清散文赏析

4.朱自清的散文赏析

5.春朱自清散文的赏析

6.朱自清散文《春》美文赏析

7.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

8.朱自清散文《春》的赏析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huziqing/322640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