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醉翁亭记的复习指导学案(7)

醉翁亭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主旨升华

  《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结构点拨

【层次结构】

  第一段:描写醉翁亭周围秀丽的景色,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第二段:描写山中朝暮四时变化多端的景色。 第三段:描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画面一:滁人游。 百姓“游”,暗含“与民同乐”之主旨。世道太平,百姓安居乐业亦太

  守之功也,能不自豪、骄傲吗? 画面二:太守宴。鱼、酒、肴、蔌等取之当地,深得游宴之乐。 画面三:众宾欢。

  画面四:“饮少辄醉”。描写“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他三幅画面均是陪衬。 第四段:描写日暮醉归,点明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

  “夕阳”二字照应上文“暮而归”。“树林”二字写人归后山林情景。“禽鸟乐”用得巧妙,自然引出“乐”,为下文“人之乐”蓄势。“然而”转连得好,“滁人”宾客之乐,陪衬句。“醉”与“乐”到此统一,水到渠成,有画龙点睛之妙。文中九次提“太守”,至此方点明姓名,真神来之笔。【“乐其乐”三字道出一篇之主旨。】【结构图解】

问题分析

  1.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2.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3.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若夫日出……四时也。”)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4.第2段描写山!写朝暮、四时之景,采用什么方式?

  先总后分,先具体后概括。

  5.第3段包含几层意思?

  ①(至于……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来此游山赏景一路上的欢快情景。

  ②(临溪而渔……太守醉也?);描写太守与众宾客在此食野味,品冽酒,戏射下棋的"宴酣之乐"。

  6.第3段为什么写滁人之游?这个内容与上段有何联系?

  这段写太守见到滁人游山赏景,来来往往,欢歌笑语,眼前是一幅百姓欢悦和乐的图景,而此乃太守之乐的另一因。

  7.结束段写了两个重要内容,是什么?

  ①太守自有为人所不知之乐,此即第3段所写的观赏山间四时之景之乐,尤其是第4段所写的见到滁人游山、与众宾客宴酣之乐。这个内容是全文主旨所在。

  ②太守就是庐陵的欧阳修。篇末点出文中主人公太守即文章作者本人,这是欧阳修谪居滁州的生活、思想的写照。

  8.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本文抒写了作者"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和赏景自适的旷达情怀。

  9.本文写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l)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10.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l)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乌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11.文中怎样写出了滁州百姓之乐?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滁人游也。”

  12.滁人欢乐情状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从滁州百姓之乐中,可以体会出什么内涵?有没有太守之乐在里边?

  享受“山水之乐”的不仅有太守及其宾客,还有滁州的百姓,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滁人游”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负者和行者,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如此兴高彩烈出游,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也为能与民同乐而乐。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写宴饮之乐,作者故意宕开一笔,不直入宴席,却从捕鱼酿酒写起,别有情致。宴饮所需,无论是酒还是鱼,无论是肉还是菜,都就地取材,不用外求。这样写,意在夸耀滁地的富足,表明野餐的简朴。同样,宴饮之乐,也没有王公贵族府第那样高雅,无管弦助兴。但射饮弈棋,猜拳行令,杯盏交错,“起坐而喧哗”的野趣,也是朱门高第的宴饮得不到的欢乐。

  13.【重点】本文写景主要从两方面入手:①层层相因,逐步推进。第一段写醉翁亭四周的环境和得名的原因,点明“醉翁之意”。第二、三段分别写自然景观(山间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和人文景观(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用“景不同,乐无穷”,点明“醉翁之乐”。第四段写归时的景象,通过禽鸟之乐、游人之乐,衬托出太守的政治理想――与民同乐。正如前人所说《醉翁亭记》“句句是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②将写景、叙事、抒情熔于一炉。

  14.【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醉”和“乐”在本文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酒”一直是中国古文人所崇尚的。它往往是“情感”的外衣,只不过有的是“借酒浇愁”,有的是“借酒助兴”,当然这还是浅层面上的;更高的境界是“借酒言志”。本文所表现出的“醉酒”应当属于后者,即“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这里“醉态”和“乐景”其实都是“人和”的表现,哪来的“人和”呢?是因为我太守“政通”。怎样达到“政通”呢?是因为我太守有着“与民同乐”的理政原则。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wenxue/zuiwengtingji/1372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