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替换的教学反思(2)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三:替换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的策略可以理解为解决问题时的计策与谋略。“策略”根据意义解释,就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式,讲究斗争艺术,注意方式方法。(引自《现代汉语词典》第438页)。那么,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就是根据数学问题的发展而制定的解题的方式、方法。

  在《数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体系中有提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其他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学习领域里,学生从四年级上册开始,每个学期都学习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最初的画图、列表到一一列举、倒推到现在的替换。“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如何去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领会“替换”的策略,初步学会运用“替换”策略的意识去分析数量关系,确定“替换”的思路,并运用这种策略意识去有效地解决问题。

  我在教学“替换”的策略时,大致的教学思路就是围绕课本上的两个类型的题目,逐一展开。

  在新课的引入环节,我是以曹冲称象的图片介入,通过学生自己讲这个故事,得出曹冲把一头大象替换成了许多的石头,紧接着问“我们说曹冲称象,那么曹冲有去直接称量大象的重量吗?”“没有。”“那他是怎么做的呢?”“把大象替换成了石头,而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入替换“策略”,揭示课题。耳熟能详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进一步探索新知的欲望。且通过故事让学生初步感知替换策略及其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此外,我还特地的安排了两个复习铺垫题:(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9个相同的小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2)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3个相同的大杯,正好都倒满,每个大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这两道题看似很简单,但这是解决后面复杂问题的根基,因为后面的问题,最后的落脚点就是使用“替换”策略化归到这个简单的问题上,即只有知道总容量和相同杯数的基础上,才能求出每杯的容量。这为学生的思维奠定了方向。

  在例题素材的选择上,我坚持立足课本,直接采用课本中说的杯中装饮料的内容。学生读题之后,“那么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用720÷(6+1),可以这样计算吗?”“不能。”让学生先在小组里讨论: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此时让学生拿出课前给的纸张,上面画有一个大杯和六个小杯。同时我顺势引导学生,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大杯和六个小杯的卡片使学生一目了然。也为学生寻求解题策略、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直观的基础。因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以直观见长的,六年级也一样,特别是一些学困生,更是如此,给他们一些提示,就容易自主地去寻求解题的方向和策略。

  教学过程转入自主独立尝试、合作交流汇报的环节。让学生纸上画一画。然后看图尝试思考,并在直接在纸上解答,以便照顾全体学生。在交流汇报的时候,先展示学会上的做法:

  小杯:720÷(3+6)=80(毫升)

  大杯:80×3=240(毫升)

  接着,引导学生说说思考过程,重点讲清3+6中的3是怎么来的?这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这里的3是替换的结果。在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上台操作教具,操作起来很简单,又很有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明白替换的技巧。

  除此之外,还展示了另一种替换的方法,即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交流过程基本同上。最后,引导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采用的策略,对替换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提炼,并着重讨论“为什么要替换”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替换策略的应用方法进行主动反思、归纳。了解“替换”的依据,掌握“怎样替换”,理解“替换之后怎么样?”

  解答完例题之后,要求学生对结果是否正确进行检验,并让学会上自己寻找检验的方法。然后进行了一个小结,检验时要看求出来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而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把两种杯子替换成一种杯子,即把两种不同的物体替换成一种相同的物体。

  教学练习的时候,我先出示了课本第93页的练习1。并运用教学课件,先演示一遍给学生看,根据“钢笔的单价是铅笔的6倍”,将一支钢笔替换成6支铅笔的过程。这个问题与例题的情况相类似,所以学生的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

  然后回过头来教学课本第90页的练一练。这个实际问题与例题的情况有了明显的区别。两个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发生了变化。由倍数关系变成了差数关系,但仍然需要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自然替换的过程也将出现与例题的不同之处。这些都是该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与前面相同:尝试探索、交流汇报、总结对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充分的运用了教学课件,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去理解大盒替换成小盒或小盒替换成大盒之后,数量关系发生的变化。

  大盒替换成小盒:(100-8×2)÷7

  小盒替换成大盒:(100+8×5)÷7

  接着问:大盒替换成小盒后,为什么要减去8×2?

  小盒替换成大盒后,为什么要加上8×5?

  教学完之后,在与例题之间进行比较,找出两题之间的异同时,重点讨论在替换过程中有什么不同之处?让学生理解例题是通过倍数关系来替换,总量不变,练一练是通过差数关系来替换,总量变了。

  练习巩固环节。我准备了两道习题:(1)用22元钱正好可以买30支铅笔和5支圆珠笔,每支圆珠笔的价钱是每支铅笔的5倍。每支圆珠笔和每支铅笔各是多少元?(2)全班40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了8只大船和4只小船,每只小船坐的人数是每只大船的1/2。每只大船和每只小船各能做几人?

  整节课,我并没有过多的去在乎学生能否独立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多少的实际问题,而是重点让学生体验策略形成的过程。所以,本节课我更注重的是让学生说想法,说清替换的过程。运用策略解决问题之后,引导学生回头想一想、看一看、验一验,在不断的反思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替换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能力。认识千米教学反思热传递教学反思瘸蝉教学反思

【关于替换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关于教师的教学反思

2.关于《画》 的教学反思

3.关于 《猫》的教学反思

4.关于can的教学反思

5.关于绝唱的教学反思

6.关于《春雨》的教学反思

7.关于书法的教学反思

8.关于画风的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270792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