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声声慢的教学反思具体细节(3)

教学反思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三:《声声慢》教学反思

  《声声慢》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 教学设计说明

  《声声慢》是高中第三册第四单元的基本阅读,是李清照晚年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写愁的词与她早年的词的风格存在较大的不同,此词作于李清照丧夫后不久,词作写出了国破家亡夫死亲人离散的凄凉,极富艺术感染力,让读者内心能感受到一种凄美。词作表现手法高超,含义隽永,须精心引导品味才能透彻理解。

  本课堂的教学设计采取的是以学生的诵读、体验、鉴赏、比较探究为核心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词的理解和拓展。

  教学旨在达到三方面的要求:

  1、知识和能力:体会词人运用叠字营造凄凉意境的表达效果;学习词人巧妙地运用景物描写来烘托“愁”情的表达方式;与早期写“愁”情的词句进行比较,拓展和加深已学的内容。

  2、过程和方法:诵读课文、鉴赏分析、比较探究。

  3、情感和态度:感受《声声慢》的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心情宁静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甜酒;

  心情激动时写出的诗,是一杯烈酒;

  心情悲痛时写出的诗,是一杯苦酒。

  今天就让我们一块来品读李清照的《声声慢》,细品一下,李清照这首词为我们酿造的是一杯怎样的酒。

  (二)初步熟悉课文

  请一位同学朗读全词(多媒体课件作背景,配二泉映月的音乐,营造凄楚的氛围)。

  老师点评,提出怎样可以更具情感地朗诵本此,引出李清照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三)品读全词,整体把握全词

  1、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首词的词眼是什么?(“愁”)

  (这个问题的设计能让学生较快地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抓住全词的主旨。)

  2、最能表现李清照内心愁情的是哪一句?

  (这个问题的设计紧扣文本,围绕“愁”来赏析全词,让学生领略凄美的境界,并牵引出学生对《声声慢》词句的理解。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明确以下知识点:) ① 开篇运用叠字,把词人愁苦的心情和孤寂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② 选择秋天最具悲情的意象表现愁情。(点明酒、雁、黄花、风、梧桐、细雨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③ 结尾直抒胸臆,把愁情推向高潮。

  (四)对比阅读

  纵观李清照写愁的句子,深入体会李清照缘何而愁。这些词中的“愁”与《声声慢》中的愁有何异同?

  ①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一剪梅》

  ②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

  ③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

  明确:李清照的愁情:

  孀居之悲

  思念之痛

  亡国之恨

  沦落之苦

  (五)班上同学自由朗读后,请一位朗诵水平较好的同学范读,以朗诵升华对词的理解。

  三、教学反思

  这节课有一些值得进一步发扬的方面,比如:对品诗步骤的引导、诵读的指导、学生讨论等。以上几方面,语文组的前辈们给予了我一定的认可,同时也给我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现将自己的反思和前辈们的意见整理如下:

  1、课堂不够紧凑。教学环节是精心设计的,但因为上课时有点紧张,有疏

  漏。因而上完后感觉课堂不够紧凑。由此看来,自己的个人素养还应加强。

  2、课堂应急机智不够灵敏。课前,自己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但教室电脑突然出现问题,致使课件反映迟缓,影响了对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的介绍,导致学生没能生动了解作者凄凉的处境,从而影响到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其实,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创作背景,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回答,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

  3、学生在班上交流时,应让学生走到前台去,这样效果会好一些。这虽然是一个细节,但也会影响上课效果,不可忽视。学生交流完后,我小结时,自以为比较精当,但从录像看,讲的有点多,显得有些啰嗦,应该结合诗歌鉴赏的要点稍作小结即可,这也是以后教学当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4、对于诗词的鉴赏,没能结合高考大纲中诗歌鉴赏的考察要点,加强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

  5、过于着重分析个别词句,而忽视了突出“愁”的次要细节。

  6、对“愁”因进行深层探究时,应明确“词人为什么愁”这一问题。 另外,还有两个弱点:

  1、自己在课堂走动太多、太随意,给人的感觉很不舒服。

  2、口头禅非常多。“那么”一词不知说了多少遍,听起来觉得烦。

  通过这次研课磨课的教研活动,自己感慨颇多。上课是老师最基本的工作,但要上好一堂课却很不容易。我想,自己离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距离颇远。但如果我每节课后,都能回顾总结一下,我想,教学中的遗憾肯定会越来越少,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也会游刃有余。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fansi/40530.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