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⑦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课文注释有误。袖四十斤铁椎,意思是袖子里藏着四十斤重的铁椎。袖,藏于袖。“椎杀”的“椎”,是名词做状语,不是动词,意思是用椎打死晋鄙。

  (三)课后作业。

  1、归纳各段大意。

  2、准备诵读第3段。

  第二课时:

  (一)分析结构层次。

  1、学生概括各段大意(圆括号内的数字表示段落顺序,板书可以只写出其中加黑的字)。

  (1)概括介绍信陵君的身份。

  (2)介绍信陵君“仁而下士”的思想作风及其影响。

  (3)详写信陵君结交侯嬴、亲迎侯嬴的经过。

  (4)略写信陵君结交朱亥。

  (5)交代秦国邯郸,魏王派救兵而持观望态度。

  (6)平原君让公子,公子数请而魏王不听。

  (7)详写侯生献计窃符,计成。

  (8)写朱亥与公子俱行。

  (9)写朱亥椎杀晋鄙。

  (10)写信陵君夺军,却秦,存赵。

  (11)写侯生北乡自刭。

  (12)写信陵君归军于魏而自留赵。

  2、讨论本文的结构层次。

  提问学生:哪几段是写窃符救赵的?

  ((5)至(12))这部分是按怎样的层次写的?

  ((5)写事件背景,(6)写情节开端,(7)(8)写发展,(9)(10)写高潮和结局,(11)(12)是故事的尾声——有的选本将(10)(11)段合并,不妥。结局是救赵成功。课本将(11)独立出来是正确的,应划入尾声。)

  前四段跟这个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1)是史传体裁的体例;(2)介绍主人公思想作风,“仁而下士”一语为一篇之纲;(3)为下文写侯生建策设伏,非信陵君能“下士”,侯生不会建此策并以死相报;(4)由结交侯生而兼及朱亥,为下文写椎杀晋鄙设伏。)

  由此可以看出本文具有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特点。

  3、教师小结。

  《信陵君列传》主要通过两件大事来表现信陵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一是这次却秦救赵之段(前257年);二是十年后率五国兵败秦于河外,直抵函谷关。前者得侯生之助,后者归功于毛公、薛公之劝;前者是抗魏王之命而行,后者不过受任一时,他的军事才能并末得到充分发挥——这正是信陵君的悲剧。司马迁是怀着深刻同情来写这个人物的,读本文时应注意这一点。

  (二)阅读第一部分(前两段)。

  提出下列两个问题,让学生阅读后作答:

  ①开篇交代身份,有什么作用?(下文说的“不敢以其富贵骄士”“致食客三千人”都与此有关。补充:魏安釐王不敢重用信陵君,也与此有关,因为是资格继承王位的'。)

  ②信陵君为人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仁而下士”。补充:“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是对“仁而下士”的解释。这一点,平原君、孟尝君和春申君都不及他,例略。)

  (三)诵读第二部分(主要是第3段)。

  1、学生齐读一遍后,复述故事情节。

  2、给第3段划层次。

  提问学生:

  ①信陵君为什么要宴请侯生?(侯生不愿受“厚遗”,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表示他的敬意。要求注意“虚左”“自迎”“执辔”“坐上坐”“遍赞宾客”等语。)

  ②侯生用怎样的方式来试探信陵君?(“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愿枉车骑过之”;“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试探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就公子之名”。要求注意“于众人广坐之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等语。)

  ③本段关键是哪一句?(“能下士也”。)

  划分为三小层:

  ①概述侯生年龄、职业及不受公子厚遗一事(开头至“受公子财”);

  ②详述信陵君自迎侯生经过(“公子于是乃置酒”至“宾客皆惊”);

  可加评点:“摄敝衣冠……不让”后加“一试”;“愿枉车骑过之”后加“二试”;“故久立与其客语”后加“三试”;“宾客皆惊”后加“侧面写信陵君。”

  ③写侯生自述试公子之目的并赞公子之“能下士”(“酒酣”至段末)。

  3、分层练习诵读第3段。

  重点是诵读第2、3层。读熟一层,检查一层,最后连贯背诵全段。

  4、练习诵读第4段。

  (四)课后作业。

  1、熟读第3、7、8三段。

  2、准备复述窃符救赵始末,要求用自己的话,时间不超过两分钟

  3、思考以下问题:

  ①侯生对救赵之策是早已想好了的,为什么待“公子之还”才说?

  ②信陵君说“我岂有所失哉”,他究竟“失”了什么?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背诵第3段。

  2、复述窃符救赵始末。

  (二)阅读第5、6段。

  要求弄清两点:

  1、赵国的危急情况:“已破赵长平军”,意味着主力部队已被消灭殆尽;“数遗魏王及公子书”“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表明求救心切。

  2、魏王的观望态度:“持两端”指的是救魏和自保(担心秦军攻魏),“留军壁邺”已暗示了这一点。正因为“留军壁邺”,军队远离首都,又接近邯郸,这就给信陵君创造了窃符救赵的有利条件。

  (三)诵读第7段。

  1、诵读的准备。

  先通过答问弄清本段基本内容:

  ①信陵君辞决时,为什么侯生不趁此时献计?(信陵君以大队人马过夷门,顺便辞决侯生,并无问计意:且此时耳目众多,亦不便说出。)“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这两句是否有深意?(这两句话听起来十分淡漠,这是反常的,跟侯生的为人不相合;“不能从”又暗含不能从其“与赵俱死”之计,意在促其醒悟,并断定信陵君醒悟后必复返问计,所以下文说“吾固知公子之还也”。)

  ②信陵君行而复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醒悟出自己失计,“一言半辞”就是指“计”说的。)“复引车还问侯生”和“公子再拜,因问”中的两个“问”字含义相同吗?(前一个是问何以“无一言半辞送我;后一个是“当用何计。”)

  ③从什么地方看出侯生的计策是早已想好了的?(已打听出魏王藏符地点,想定窃符之人,还考虑到合符后晋鄙的态度。)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16587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