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过程与方法】

  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词意,感悟词情,培养学生读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辛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注释解释全文大意,了解本词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理解文中所涉及典故。

  【教学难点】学习辛弃疾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愿为国效力的旷达胸怀,却报国无门的苦闷情感,增强自身以国事为己任的责任意识。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请学生展示预习任务的完成情况:简单介绍辛弃疾,教师补充。并且请学生回忆学过的苏轼的诗词。

  2.补充本词的创作背景。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1.通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2.朗读全文,要求听准字音、语调、节奏、感情。并思考:本词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由写景表达自己的“愁”与“恨”;下阕,由用典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

  1.教师指名一个学生读,其余学生思考:上阕作者的观察顺序是怎样的?

  (由远——近;天地——自身;)

  2.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如何能看出来?

  (首先,先出现的意象是秋色、水、天。“秋色”的修饰语是“千里”,给人以辽远之感,后“水随天去秋无际”正是这种辽远之感的具体表现,“无际”以体现出此时作者是在描写穷己之目所能及之景;玉簪螺髻,是写山,山虽也属远景,但比起“千里”“无际”而言,空间上的延伸感略有降低,是除天际以外的另一视线标的物;“落日楼头”“栏杆拍遍”就又近一层,从看得见摸不着之景,变成了可触摸之景。整个过程作者以秋色起兴,逐渐吐露出“愁”“恨”“游子之情”,从无情之景写至有情之景,从遥远的天际逐渐关注到自身的情感。)

  3.小组合作,上阕中作者的“愁”“恨”“游子之情”都是缘何而起?

  (首先,“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出自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以及韩愈《送贵州严大夫》“山如碧玉”之句。此处体现山河的美好壮丽。然而,建康属于南宋偏安之地,北方的宋朝已被金人占领,作者也被迫投南。此时,山河越壮丽,山河沦丧之痛就越强烈,因此“献愁供恨”似是将自己的缱绻愁肠供奉给山河一般,愁恨难平;其次,作者是山东济南人,因山河沦丧被迫背井离乡,南行之此地,已然身世飘零,而作者在朝廷中又被排挤,孤独之意就更加一层。此处“江南游子”暗指“南逃、被异党排挤、不被君王重用”三层含义,“落日”代表了宋王朝衰败的颓势,“孤雁”代表了自己身世飘零又无法实现政治理想的苦闷。)

  4.小组合作,下阕使用了哪些典故,又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其一,张翰因为想吃家乡的鱼就辞官回家,暗含作者的思乡之情;其二,许汜于风雨飘摇之中求田问舍,表明自己不齿许汜之流,一心报国的情怀;其三,环纹被整,路过金城,见树长大,感慨自己年岁渐长,表明作者时不己待,对自己政治愿望难以实现的担心。)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结合文本中的几处典故,谈谈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成为典故?

  (真实出现过的人、文字、事件,虚构的东西不叫用典,如神话。)

  (五)回顾全文,小结作业

  小结:结合板书请学生集体简述本文说明的内容,结束课文。

  作业:对比阅读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思考两首词在表现手法和所表达的感情上有何异同,下节课来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清秋、水、天 玉簪螺髻 楼、栏杆---------由远及近

  张翰————思乡;

  许汜————全心报国;

  桓温————老之将至,壮志难酬

六、教学反思

  若想深刻了解本文内涵,把握本文情感,须对辛弃疾个人生平有一定地了解,在这个问题地处理上,可以预先留下预习任务,让学生先对此进行材料收集和分享,在导入环节讨论。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19103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