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

  2、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3、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

课前准备

  了解母鸡的生活习性及有关母鸡的趣事(农村的学生可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城市的学生可通过阅读、上网、请教他人、利用音像资料等方法进行7解)。

教学过程

  交流见闻,导入新课

  1、交流课前收集整理的关于母鸡的见闻。

  2、导入新课:

  猫是一种很平常的小动物,可在热爱生活的老舍先生看来,却如同一个既可爱又淘气的孩子。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另一篇文章《母鸡》

自读自悟

  1、师生共同制定读阅读目标。

  a、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

  b.认真朗读课文,达到读正确、读流利。

  c、理清文章条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d.弄清课前“导读”中提出的两个问题: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比较一下,本文和《猫》两篇文章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不同之处:《猫》一文中流露的自始至终是喜爱的情感,而本文体现的是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

  2、自主阅读,边读边批注。

汇报交流

  品评母鸡之长短,体会作者之喜恶

  1、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a.文中直接写作者对母鸡由讨厌到不讨厌这一情感变化的语句有哪些?

  (如:“我一向讨厌母鸡。”“可是,现在我改变了心思,……”“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

  b、作者分别通过哪些事例具体写母鸡的讨厌与不讨厌?每个事例各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概括。

  (如:随处乱叫 欺软怕硬 发狂炫耀 负责 慈爱 勇敢 辛苦)

  c、联系上文和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d.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可改为“我不再讨厌母鸡了’’吗?为什么?

  2、全班交流。

  3、同桌合作,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分辨褒贬,积累语言

  1、思考讨论:

  作者在表达自己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变化的过程中,遣词造句的感情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找一找、读一读、品一品。

  2、分类摘抄词语。

  把自己所欣赏的词句按褒与贬两类,摘抄在“采蜜本”上。

  反复回味,走近老舍

  1、师生对话,交流各自读过《猫》和《母鸡》后,对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导学生初步学习赏析名篇的方法。

  2、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读一读,然后互相交流阅读体会。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读探究,体会梅花坚韧高洁的品格,感悟外祖父对祖国无限眷恋的深情。

  3、学习梅花的坚贞不屈,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及爱国情意。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梅花的图片。一起来欣赏。

  梅花是中国的名花,历来都被文人墨客所青睐,你能吟诵一些描写梅花的诗句吗?(学生吟诵诗句)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梅花魂》,感受《梅花魂》之所在。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自学课文生字词,扫除阅读障碍。

四.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作者围绕梅花讲了一些什么事?通过梅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合作探究,品读课文。

  1.课文围绕着梅花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第2自然段中写到的这几句诗的意思的?说说从这些诗句你体会出外祖父怎样的思想感情?

  3.外祖父为何读到这些诗句时就会落泪?

  4.你觉得梅花的品格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的,用~~画出来。

  5.外祖父为何珍爱梅花?这说明什么?

  6.外祖父为什么要送梅花图、梅花手绢给“我”?

六.总结归纳。

  1、外祖父把梅花作为什么的象征?

  2、中华民族的精神就是什么?

七.拓展延伸。

  1.指导朗读重点段,体会外祖父的思想感情。

  2.欣赏诗歌《乡愁》

八.板书

  6.梅花魂

  读诗落泪、

  珍爱中国、

  不能回国伤心流泪、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潸然泪下

  (中国心)

教学设计方案 篇5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旨,以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2、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并辨析二者之间的关系。

  3、批判质疑,评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透彻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其在科学上的重要作用,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2、归纳文章的中心论点,学习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批判质疑,评读文章,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

【教学设想】

  本文是对人类科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所写,写作对象明确,意图清晰,针对性强。实为启迪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科学思想的绝好教材。因此,充分读懂原文,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的思想意义当为学习之重。同时,文章论述问题深刻,理论性强,运用批判阅读的方法和质疑、评判的态度对文章进行分析,能够逐步培养学生的思辨精神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本文论点突出,论述严密,事理充分,因此学习其写作手法,也能为学生阅读和写作同类文章奠定良好基础。

【教学媒体】

  PPT

【教学方法】

  发问与质疑式阅读。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美国《中学科学活动设计与示范》的作者乔治.C洛比尔曾在该书序言里说:“科学上的失败只属于不愿再试一试的学生”;又说:“对于学生来说,科学应该是一种从无知到已知的再发现。学生不像海绵──他们不会自动吸收知识。他们是人,他们应该通过第一手的、自己动手操作的经验来学习。”你认为这段话与科学家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所倡导的观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找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并引例证明,从而归结引申到科学探索活动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意义,从而导入课文的学习)

二、整体感知和把握课文内容

  (研读课文,理清思路,整体把握)

  问题:作者谈论的话题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用什么方法加以证明的?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明确:

  论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标题)

  论证:

  1、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第一自然段)。

  2、举例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2~5自然段)

  3、理例结合,证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学的实验精神。(6~12自然段)

  4、强调我们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极其重要意义。(第13段)

  论证方法:讲道理、举事例

  三、精读课文,质疑问难;讨论对话,评析文章

  准备:课前预习给出下列三个问题:

  1、怎样全面准确地理解作者的观点?

  2、怎样理解作者在文中所指出的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背景下格物致知精神的缺失?

  3、怎样理解作者衷心倡导的科学实验精神──即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深远意义?

  指导学生仔细透彻地研读课文,自行提出问题,多渠道查找资料,编写短文或发言提纲。可以以同观点小组结合的形式,合作写文。

  参考提示:对下列每一个问题,你分别持什么态度?是全部赞成、部分赞成还是完全反对?可以用举事例或讲道理的方法来清楚地阐述见解,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A、关于作者的论点:对中国学生学习自然科学来说,格物致知的精神非常重要。

  B、关于对中国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王子明“格“竹子的例子就是明证。

  C、关于作者的论断:“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研究学术不可缺少,而且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课堂实施:

  第一步骤:小组交流,选出见解最独到、观点最鲜明、表达最通畅的发言或文稿。

  第二步骤:全班交流,相同观点的整合和不同观点的碰撞;鼓励求异思维,倡导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以及批判性的阅读。

  (课堂讨论、交流,辨明道理,把握文章命意)

  教师介入讨论及小结。

  四、延伸拓展

  1、再读课文,思考一下:培养格物致知精神的主要途径是什么?

  2、课外阅读《发明的故事》中《最重要的是思想》一文,比较两篇文章所强调的科学精神有何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试以《我所追求的科学精神》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议论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59786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