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童趣》教学设计(8)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童趣》教学设计14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是七年级学生入学后所学的第一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要搞机械的教学,要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法应灵活多变,应启发学生主动求解,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大体按照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检查预习情况——诵读课文——疏通文意——文白互译——品读课文——探究讨论——延伸拓展——总结评价几个步骤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2、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趣”。

  3、翻译课文,学习积累文言词语。(通假字、多义词、成语、省略句)

  4、自主、合作、探究,启发和疏导学生翻译课文,在译中激发“趣”。

能力目标:

  1、学会学习文言文方法。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力。

教学方法:

  创造情境法、朗读法、讨论法、文白互译法、品读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借助观察、想像发现美的审美情趣,从而获得生活乐趣。

  5、读议结合,感悟作者的“趣”,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创造情境激发兴趣、指导朗读、疏通文意。

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

  2、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3、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把你不会翻译的地方圈画出来。

  一、导入新课:

  用创造情境的方式导入。

  教师在黑板上写两个字母:S、M,让学生仔细观察,想一想它像什么?(生回答),教师表扬学生后引用毛泽东诗文《咏蛙》中的诗句:“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做声?”引发学生的联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充溢想象力的文章——《童趣》。(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抽一生讲解,其他学生补充。)

  藐(miǎo)项为之强(jiāng)鹤唳(lì)怡(yí)然凹凸(āotū)壑(hè)癞(lài)虾蟆

  2、抽学生讲解作者的主要生平经历。

  沈复(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一生长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间,随翰林院编修齐鲲出使琉球,参加册封琉球国王的盛典,十月间归国。在此期间,写作了《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自传体的散文。原有六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

  3、生谈谈预习本文的感受。

  三、介绍学习文言文的意义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体,特点是简洁、典雅。文言文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也来源于古代汉语口语,二者同源而异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为主,不同为次,所以不难学,我们要有学好的信心。

  2、学文言是为了继承祖国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上的许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语汇依然保存在现代汉语中,学文言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

  3、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在于培养语感。培养语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读背诵课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二要自己用心领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为一体,见“言”而知“意”;三要主动积累词汇、语汇,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达工具。这三条密切相关,缺一不可。

  四、朗读指导,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情感。

  2、指导学生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如:能/张目对日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例句中,“/”表示明显的停顿,“”表示极短的停顿)

  划分停顿的目的是理清句意的层次,层次清则句意易明。

  3、自由朗读,读出童趣。

  4、全班男女生交叉读。

  五、疏通文意

  1、教给学生文言文的翻译方法:扩、换、留、删、调、补。

  2、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文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3、文白互译游戏。

  两人一个小组,第一个人说一句白话文,另一个人用文言文说,另一个人用白话文,第一个人用文言文。这样交叉的形式进行文白互译,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六、知识训练:

  当堂完成课后练习二

  1、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2、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

  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思考:课文中所说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这对你有什么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物外之趣。

  一、导入

  抽查背诵课文。

  二、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3、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才会得到。

  三、品读课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3、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四、体验反思:

  1、你的童年有没有类似经历?说出来与大家分享。(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2.讨论: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怎样的启发?

  明确:

  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3、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要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鼓励。)

  4、讨论

  癞蛤蟆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

  鞭子可能是一根小草,也可能是一棵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集体背诵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

  六、教师小结:

  《童趣》是一篇富有童真童趣的文章。作者仔细观察的好习惯和奇思妙想引发了很多美丽的联想和想像。“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我们只要有怀有一颗童心,不为什活所累,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善于想像,就能因物生趣。其实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也都是在联想、想像甚至幻想中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善于想像和联想,这样我们的生活、学习就会更加多姿多彩。

  七、作业:

  1、归纳整理文中的通假字、多义词、成语、省略句。

  2、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写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399075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