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人教版《诗四首》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他不仅是作诗的妙手,而且是绘画的行家,所以苏轼盛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浓郁的诗情画意是王维诗作的最大的艺术特色。

  开元二十五年(737)的春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这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使至塞上》所写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选择一首意境雄浑开阔的古曲作背景音乐,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大声读诗,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

  ⑴ 教师提示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疏通诗句。

  单车:使者的代词。李陵《答苏武书》云:足以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原意是说使者没有带许多人马,只用一辆车就前行了。后世诗文家就把单车之使简化为单车,作为使者的代词。

  属国:是秦汉官名典属国的省略,这个官掌管投降归顺的蛮夷部族。因此,属国就成为外交官的代词。

  居延:古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酒泉一带,在汉代,此地与匈奴接境,过居延即出汉塞,进入胡地之意。

  ⑵ 选两位同学概述诗意,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出使边塞的经历。单车欲问边,写自己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要走多远呢?属国过居延,是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山高路远,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觉得自己好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好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写自己一路跋涉,看到的沙漠中特有的景色。萧关逢侯骑,进了萧关却没有遇见将官。都护在燕然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作战呢。总言之,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边塞的艰苦行程,描绘了边塞奇丽壮阔的景象,也写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

  4、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

  ⑴ 学生朗读诗歌。

  ⑵ 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画面。

  多媒体显示边塞奇丽风光,帮助学生想像。

  选两位同学描述诗中的画面,其余同学点评。

  明确:地上随处可见飘飞的蓬草,天空偶尔出现一队北归的大雁。只见灿黄无垠的大漠上,挺拔着一柱直冲云霄的孤烟,绵长如带的黄河边,一轮火红的落日显得异常浑圆、壮丽。

  ⑶ 名句赏析:

  提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国维赞叹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体会。

  明确: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讲究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线条简约,物态毕现。第三,色彩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多媒体显示:

  《红楼梦》第四十八回,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香菱说: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

  学生明确:有道理。香菱虽没能说清楚这两个字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凭直觉感到它们描写孤烟与落日非常形象,不可替代。

  ⑷ 体验诗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提问: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沉吟品味,明确:征蓬归雁,即景设喻,用以自比,传达出诗人被排挤受命赴边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圆直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5、学生默写全诗。

  三、指导学生自读《渡荆门送别》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请一位同学介绍李白,并背诵李白的诗歌一二首。

  教师补充: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李白早年在蜀中读书漫游,广泛地接触了中国的古代文化,接受了多方面思想的影响与熏陶。25岁时,李白结束了蜀中生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开始了以安陆为中心的16年漫游生活。半个中国的奇山异水,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高昂强烈的时代精神,极大地开阔了他的胸怀,增长了他的社会阅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成就奠定了丰厚的基础。李白诗的艺术特色是想像丰富,气势奔腾,风格豪放飘逸。

  《渡荆门送别》是诗人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至荆门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节奏划分如下: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意。

  4、教师可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自读。

  问题如下:

  ⑴ 找出诗中的写景句,通过想像诗中的形象,把握景物描写的特征。

  ⑵ 诗中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⑶ 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学生四人为一组,小组内讨论交流,争取人人发言,然后各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

  ⑴ 诗中的写景句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随着船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现、变换,作者描绘了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山势和流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一个随字给山野以动感,一个入字写出了江水奔腾的气势。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82855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