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人教版《归去来兮辞 并序》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2、学生二:写景状物抒情。(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一切景语皆情语,抒情总离不开写景。在文中,有的是将主观的意蕴注入客观的物象之中,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物我融合的高妙拔俗的意境。一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即意境全出:云之无心,乃人之有意;鸟之倦飞,实人之疲惫。两相映衬,不漏痕迹而意味隽永。在这里,作者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所描写的物象结合起来,景物描写的过程,也就是诗人心情自我表白的过程。"景翳翳以将入,扶孤松而盘垣"这句中,对孤松和日光的描写则更能看出诗人对这美好的田园风光的留恋与钟爱。

  当然,在文中,作者更多的是通过对乡村生活情景的描绘,向人们展示乡村生活的美好,从而传递出一种浓浓的喜爱之情。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在作者的笔下,农村是那么恬美,淳朴:听家人谈谈知心话,以琴书为亲密伴侣,和农人去耕种,驾车乘船,游山涉河,探幽寻奇…… 这里的一切与喧嚣终日凶险四伏的官场是多么不同,这种生活虽然寂寞、清贫,但是经历了俯仰不由人的仕宦生涯之后,诗人却被其中悠然自得的情趣所陶醉。

  3、学生三:直抒胸臆咏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情到深处就喊出来,直抒的胸臆往往更能够打动人,所以诗人也忍不住喊出"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是啊,寄身于天地之间,不过短暂的一瞬,为什么不随自己的心意决定行止呢?这样的咏叹,_既富于情趣也富于理趣,给人以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享受。

  4、教师归纳小结: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作者在文中抒发了远离官场、归隐田园的愿望,其情切切,其意深深,为无数后来的文人所津津乐道。文章中,尽管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发生,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第二组:探究平淡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风格:(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1、学生一:作者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等,描写的都是淳朴的田园生活,不敷浓重色彩,对人情对景物都只用清淡之笔触加点染,显得本色自然。

  2、学生二:文中句式对仗工整,(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舟遥遥以轻飏"对"风飘飘而吹衣"," 木欣欣以向荣"对"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对"感吾生之行休"等,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3、学生三:作者在文中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诗句,但都自然地话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如:"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二句化用了《论语·微子》中"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之句,诗人却信手拈来,"不见有斧凿痕"。而"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却毫无用典之痕。

  4、学生四:在"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这一句里,用"遥遥"、" 飘飘"这两个叠词,以表现作者摆脱束缚、重返自然的欢快舒畅之情,颇见造语之工。(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5、教师归纳小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陶渊明是一位"一生儿爱好天然"的人,在语言上尤其如此。他绝少使用秾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当然,这种自然,不是粗率浅露,而是在平淡中寄寓深致的情韵,如玉隐石间、珠蕴蚌腹,在一种浓郁的山林气息和天籁梵音中给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安养。

  第三组:《归去来兮辞》集中表现了陶渊明的归隐之乐,如何认识和评价陶渊明的这种选择?

  对陶渊明的归隐,同学们有所赞扬,也有所否定。

  持赞同意见的同学的探究:

  对作者的归隐的选择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打上消极二字,我们应该深入一层理解,这应该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和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出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直率、自然、自由。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直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矫揉造作地高谈玄理更有意义。

  学生一:从当时的社会风气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从诗人的思想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从诗人的成就入手探究。(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持否定意见的的同学的几种探究观点:

  学生一,陶渊明是一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黑暗的乱世中如果每个正直的有才华的读书人都像陶渊明一样因为社会的黑暗、壮志难酬、热爱自然与美酒而归隐,那么这个社会的良知何在?再说他也并非完全怀才不遇。(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二,陶渊明是一个在困难和挫折面前退缩,试图把自己隐藏在山水、美酒、诗文之间的人。是一个逃避现实的人。(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学生三 ,对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句话大加赞扬的时候,我们应认识到这是陶渊明在社会交往中蔑视社会规则,甚至是狂傲的表现。(学生自做幻灯片,投影)

  教师归纳小结:同学们赞扬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与黑暗的世俗的决裂,而否定陶渊明的最主要的原因则在于他的归隐是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甚至是一种孤傲、清高的表现。无论哪一种分析,都体现了同学们较强的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能力以及很强的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这也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收获。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86213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