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教学设计(3)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课堂训练

  很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用些时间在学习上,因而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对父母说一段话,力求改变他们对上网的态度。

第三课时

一、激趣导入

  略。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动设计1:

  有关资料介绍: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郤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予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3、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

  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咸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那么,请问:

  互动设计2:

  课文哪些语句最能显示烛之武高超的游说艺术?你能否透过语言表述探讨其深刻底蕴?

  点拨:文章第2段对秦伯的说辞最具说服力。

  ⑴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单刀直入,先言郑既知亡,使之解除戒意,既而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上,替对方的利害着想。一下子缩短了二者的距离,可谓出言不凡!

  ⑵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再言亡郑无益。

  ⑶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三言亡郑有害。

  ⑷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继言舍郑有益于秦。

  ⑸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纵观历史,历数晋国言而无信。

  ⑹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展望未来,预言晋将阙秦。

  ⑺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摆事实,讲道理,提请秦伯定夺。最终使秦伯说,与郑人盟,解了郑围。

  点拨:这种点评式赏析,可使学生认识烛之武高妙的劝说艺术:一是援古例今。有历史的回顾,有现实的分析;二是善于作比,本意是为保全郑国,言语上处处为秦国打算。从反面强调亡郑结果,只能使邻厚君薄;从正面陈说保全了郑国,对秦不仅无害,反而利秦,便于取晋。三是语言得体。本是求人,却不卑不亢,高屋建瓴,语重心长,迫使对方就范。可谓有理有利有节有体,从而出色完成了游说使命。

  互动设计3:课文选取哪些内容完成了烛之武人物形象的塑造?

  点拨:文章虽短,在人物塑造上却颇具匠心。文章第1段写国难当头,烛之武不顾年迈体衰,愿受君命,出使秦营,危难之际,突出一个义字。夜缒而出,寥寥四字,用语简洁,内涵丰富,有场景,有动作,便将垂垂老矣的烛之武形象跃然纸上,真真切切突出一个勇字。至于面见秦君,一番慷慨陈辞,言简意赅,实实在在体现一个智字。──大义大勇大智。《左传》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性格,由此可见一斑。

  互动设计4:

  难词点拨:

  ⑴ 辨析下面两组句中加粗词的意思。

  板书:

  1、A、既东封郑( )

  B、又欲肆其西封( )

  2、A、越国以鄙远( )

  B、蜀之鄙有二僧( )

  点拨:此题着重考查实词理解。第1组封,会意字,从土从寸,表示帝王向诸侯分封土地。本义封赐。如苏洵《六国论》: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还可引申作名词,指疆土,疆界。如《孟子》:域民不以封疆之界。B句用做名词,即当疆界解。A句封作意动词,以为疆界的意思。第2组鄙,形声字,从邑,表示它是地域区划的名称,啚声。按周制,都城的近郊叫乡,远处叫遂。鄙是遂所属的一级居民单位,也泛指边远地区或农村。如彭端淑《为学》:蜀之鄙有二僧。B句鄙作名词讲,A句鄙属词类活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把偏远的地方当做边邑。

  ⑵ 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

  板书:

  1、许之( )

  2、是寡人之过也( )

  3、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4、何厌之有( )

  5、辍耕之垄上( )

  点拨:此题着重考查虚词之的用法。

  答案依次为:

  1、代词,他(指郑文公);

  2、助词,的;

  3、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化句子为主谓短语,作句子的某个成分。此句之所在短语,作全句主语;

  4、助词,作用是将宾语提前,即有何厌;

  5、动词,往,到。

  互动设计5:

  读《烛之武退秦师》,往往聚焦于烛之武的表演,对佚之狐其人,我们很少关注。因为在文中,他只有一句话,比起烛之武来,似乎太不显眼其实只要深入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对之狐实在不能小看。

  点拨:且不说国难当头主动献策的主人翁精神,先重点分析一下他的那句话。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短短的一句话,包含着三个十分重要的选择,从这三个选,可以看出他超常的智慧和远见卓识。

  秦、晋兵临城下,国危矣,足他对形势的清醒判断。面对秦、晋虎狼之师,郑要以武力抗衡,无异以卵击石;闭城不出,只是坐以待毙;惟一正确的选择是外交斡旋。佚之狐建议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是一种积极的外交努。师必退,他对这种外交努力的结果十分乐观。按一般人看来,当时的情形郑必灭无疑。佚之狐所以有以上的选择和判断,源自于他对秦、晋围郑目的,秦、晋之间的矛盾、利害冲突,以及秦、晋二君的为人的深刻而独到的分析。

  其二,对出使者的选择。危难之中,国家存亡系于出使一身,而烛之武当时不受重用,且才美不外见。这一点,从他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抱怨中可看出。选择一个不受用且没有多少才干显现的人担此重任,足见佚之狐的胆识和眼光。从后来烛之武的所作所为及其效果来看,佚之狐的选择是多么英明。

  特别闪耀智慧光辉的是对游说对象的选择──秦伯而非晋侯。这一选择,至少显现出佚之狐三方面过人的分析和判断。第一,此次围郑的直接理由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都是郑与晋的瓜葛,与秦国直接冲突不大。当然秦国也想称霸,但要跨过晋国去攻占郑国(越国以鄙远),也不是十分合算的略考虑,所以攻占郑国,真正受益的是晋而非秦。由此可知,挑起事端的主导者是晋而非秦。第二,秦、晋联盟并非铁板一块。如上所述,战争的最大受益者是晋而非秦,这就从根本上动摇了秦伯联盟的决心;加上秦晋昔日交往的教训,朝济而夕设版焉,更足以让秦伯引兵而还。话说回来,即便秦伯撤兵,如果晋侯目光短浅,一意孤行,以晋国的实力,灭掉郑国也不不可能的。从这个层面来思考,烛之武游说的成功与否,还不在于秦伯是否撤兵,而在于秦伯撤兵以后,晋侯是否亦去之。事实上,秦伯乃还,晋侯亦去之,一切都在佚之狐的度量之内。文章最后一段晋侯所言不仁不知不武,正面反映了晋侯为政治家的深谋远虑,侧面也反映了佚之狐的高瞻远瞩。其实换一个角度,文章的绝大部分内容都可以读出佚之狐的卓尔不凡。

  互动设计6:对佚之狐的认识,为我们教学本文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设问:佚之狐的话包含哪三方面的选择?文中哪些内容说明他的选择英明正确?

  再设问:

  ⑴ 烛之武的推辞能反证佚之狐的英明吗?为什么?

  ⑵ 从地缘和历史看,秦晋关系如何?

  ⑶ 最后一段晋侯的话,与烛之武有无关系?为什么?

  总结:国与国的斗争,大都集中表现为国力与人才的较量从郑国转危为安的史实更能看出人才对国家的重要性。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896507.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