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亲爱的爸爸妈妈优秀教学设计(2)

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搭建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渠道。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的介绍和讲解。散文的学习,就是要构建一个饱含作者情感的艺术世界。让学生走进艺术世界,体验从未体验过的情感,在思想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达成共识。

  教材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的,选文以叙事类作品为主。通过阅读战争题材的作品,可以了解历史,培养历史责任感。聂华苓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记述了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的一次悼念活动,再现了半个世纪前一段残酷的历史。历史和现实的场景交融,贯穿其中的是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和对历史的审视,表达了热爱和平的人们共同的呼声:永远不要再有战争了!

  学情分析:

  文章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残酷,却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现面对死亡而茫然无知的孩子的心理。正面描写残酷的文字学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意却不容易。初中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抽象思维的能力不那么强,为了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可以让孩子们想象当时的情景。()什么是大屠杀?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们对此缺乏感性认识。但他们读过有关文章、资料,看过纪录片、电影、电视。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再现大屠杀的场面应该不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共同品味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体验文学作品撼人心魄的美丽。

  二、能力目标:让学生扮演幸存者,进行创造性复述。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在创设情景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对文中的不同观点有自己的评价,从而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幸存者的口吻,进行创造性的复述。

  教学难点:文章使用了侧面描写,必须通过想象和揣摩语言,来体会隐含平淡语言背后的深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屠杀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野蛮、最可耻、最卑劣的行径。有一位女同学参观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看到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罪行。她在预习后很困惑,就问我:“这篇课文写的虽然是大屠杀,好像写得没那么残酷。”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

  (设计理念:提出并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能激起学生质疑和解疑的兴趣,而且能引导学生弄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的语言特点。)

  二、研读课文

  1.寻章摘句

  教学设想:估计有学生不同意这一看法,会找出以下句子来反驳,教师相机评点课文语言,引导深入。

  A(第一中学六年级学生)亲爱的爸爸妈妈最后一次了——鲁比沙

  不是最后一次犯错误了,而是最后一次喊爸爸妈妈了。生人作死别,是人世间最悲惨的一幕。

  B(第二中学六年级学生)爸爸,我和密索在旧军营里,给我们送饭来,也要工装裤和毯子。送点果酱来,爸爸去找校长假若有用,送点东西给我们吃吧。姨妈彼得舅舅也在这儿。给他送三包烟还要些纸——巴法尔

  被关押在黑暗潮湿的牢房里,在冰冷的铁栅栏后面,是一双双惊恐无助的眼睛,渴望父母能帮他们摆脱厄运。善良的孩子所能想象的厄运,只是寒冷和饥饿,怎么能想象自己将要走向死亡?

  C文章标题——“亲爱的爸爸妈妈”。

  学生可能不容易注意到标题所蕴含的深意,需要教师在的引导下思考,为什么选用那么温情的标题?

  这不是孩子在父母跟前的撒娇!这是300个不知死亡降至的孩子的呼唤!连孩子也不放过!更表现大屠杀的残酷,灭绝人性。

  小结:文章虽然没有正面描写大屠杀的残酷,却用看似平淡的语言,来表现面对死亡而茫然无知的孩子的心理。孩子何罪?为什么要把魔爪伸向无知的孩子?

  (设计理念:正面描写残酷的文字学生容易理解,但要感受平淡语言的深意却不容易。可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

  2.想象复述

  我们仿佛还能看到满山满谷的尸体,闻到充满血腥的气味,触摸到暗红黏稠的血液,听到响彻山谷的呼号“亲爱的爸爸妈妈”!请以幸存者的口吻,创造性的复述1941年10月21日在克拉耶伐次所发生的一切。

  先进行小组讨论。

  我们把教室布置成“实话实说”节目的现场,老师当主持人,请两同学扮演大屠杀的“幸存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欢迎两位幸存者上场。

  主持人:能为我们讲述当时的情况吗?

  幸存者:略(以下略)

  主持人:您还记得纳粹分子闯进教室的那一刻吗?

  主持人:您还记得纳粹分子屠杀你们的全过程吗?

  主持人:当你们苏醒之后,你们看到了什么?

  主持人:听了他们的述说,你们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听!阴风怒号。一片死寂。看!血流成海。尸体成堆。我曾采访过一个幸存者,他这样告诉我:

  “我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四十七年来常常在半夜惊醒,眼前出现的是让我至死都无法忘怀的一幕。那时我只是右臂受伤,疼得昏死过去。当我醒来以后,感觉被什么东西压着,伸出手去,冰冷,刺骨的冰冷一下子从指尖传到了心里。此后,我决不喝任何加冰的饮料,我害怕回忆起那死亡的感觉。我用左臂推开尸体坐起来,看到了可怜的桑迪,穿着他那件心爱的白衬衫,瘦弱的胸膛上绽开了血红血红的花。还有一刻也停不下来的尼克,像恶作剧似的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我向前走去,一个庞大的身躯横卧在路上,那是瓦伦比老师。子弹从他的太阳穴射进去,他瞪大了眼睛,像被惹怒了似的。我叫他,可他不回答。地上的泥土发出一种令人作呕的腥味。这太可怕了,我的一生都在这可怕的梦魇中度过。”

  小结:“实话实说”节目虽然短暂,但幸存者所描述的血淋淋的场面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设计理念:战争毕竟与孩子们的现实生活有距离。怎样让孩子感同身受?设计了“扮演角色”和“创造性复述课文”的兴趣教学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师的复述并不要求学生刻意模仿,可以看作是教师的“下水作文”。)

  3.品味语言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用现实的眼光来回望历史,历史才是有价值的。美国作家安格尔用诗句来表达愤怒,“黑色在这儿也太明亮了……”你们理解诗人的用意吗?

  黑色是冷酷的,但和这里发生的大屠杀比起来,居然显得太明亮了。

  文中还有一些类似的意味深长的句子,蕴含作者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情感。请在文中划出来。

  师生交流,共品共赏。

  A“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

  B“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真实和荒谬、沉重和美丽这些词前后矛盾,作者为什么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句子中?

  大屠杀是荒谬的。那些人性泯灭而勃发的刽子手的罪行,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然而这样的事的确发生过,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沉重、悲哀,指战争的残酷和给人带来的痛苦。美丽不仅仅是人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厄运所表现出来的英勇,更是前南斯拉夫举国上下对待历史的态度——没有仇恨,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C这就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D没有仇恨,没有愤怒,没有悲哀,只有记忆,只有警告。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只有吸取教训,才能防止悲剧重演。

  小结:作者无意于渲染大屠杀的残酷,而着意于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照,揭示历史的惨痛教训。希望后来者记住历史,并以史为鉴。如果昨天是一道伤痕,那就把伤痕记住,让旧痕永远不再添上新疤。

  总结:“文章好像没那么残酷”有两大原因:一、文章使用了侧面描写,必须通过想象和揣摩语言,来体会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深意,通过想象进一步体会刽子手的残酷。二、作者的目的在于正视历史,引发反思,以此替代悲痛。

  (设计理念:品味语言,是语文学科要培养的基本技能。通过揣摩,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自主探究

  历史是不可改变的。而对待侵略,却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位西德作家和一位日本作家的言论引起了争议,请谈谈你的看法。

  教学设想:学生交流,教师只听,不急于做出评价,学生只要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即可。两位作家的态度代表了两国历届政府对待历史的不同态度,德国向世界人民谢罪,日本妄图掩盖这段历史。

  小结:掩盖历史意味着缺乏深刻的反省,我们站在超越时空的正义和公平的立场,期待着勇气和良知。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需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才能展开评论,把它设计为拓展延伸环节。由于时间关系,可能无法开展充分的讨论,可以留为作业。)

  三、拓展延伸

  前南斯拉夫每年的10月21日都举行大型纪念活动,意在让子子孙孙都知道,让全世界人都知道,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什么。

  同样是受日本侵略的亚洲国家韩国,马路上跑的没有一部日本车,全是韩国现代;每年的七八月拒绝接待日本游客,哪怕会因此蒙受巨额的外汇损失,也在所不惜。

  今年的9月18日21点18分,沈阳鸣响防空警报3分钟,在市区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要在行驶中鸣笛,以纪念72年前的国耻日。

  其实我们无意评价各国纪念活动的优劣,无意传播历史的仇恨,更无意于“揪住历史不放”。我们所要说的,正如中国作家龙应台所说:“可以原谅,不可以遗忘。”

  让我们记住历史,勿忘国耻,学好本领,振兴中华。

  四、作业设计

  你对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看法?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查找资料,了解德国和日本在二战后对待历史不同的态度。写一则感想或评论,字数200字左右。亲爱的爸爸妈妈教学设计(三)

  学习目标:

  1.把握内容,理解主题。

  2.揣摩描写议论句的含义。

  3.珍惜幸福,维护和平。

  一、导入定向。

  稚嫩童声呼喊“爸爸妈妈”。(最幸福的时刻)

  每个同学都无数次地称呼过爸爸妈妈,比如,在你成功的时候,在你失败的时候,在你受了委屈的时候,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或许,你认为这种呼唤很平凡——

  但是,71年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的小城克拉库耶伐次,300多个孩子发出的却是对爸爸妈妈最后的呼唤——“亲爱的爸爸妈妈”!(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美籍华裔女作家)

  明确目标。1 2 3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测:作者在南斯拉夫参加一次纪念克拉库耶伐次大屠杀的纪念活动,表达了对侵略者的痛恨,对遇难者的同情,呼吁世界和平。)

  三、自主探究。

  1、作者依次参加了哪些和纪念大屠杀遇难者相关的活动?用自己的话概况四部分的内容。

  (一)

  (二)

  (三)

  (四)

  2、哪部分的内容或者哪些语句给你的印象最深?请读出来,并在课本上写出自己的理解。

  四、合作研讨。

  1、假如你知道下一刻将离开这个世界,你最想对谁说出什么心里话?(严肃思考)7000多遇难者,他们都是普通的市民,在最后时刻留下的片纸只字,透露出他们对亲人,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请8名同学读。

  读了这些遗言,你有什么感想?(战争夺取了他们宝贵的生命,真是太残酷了。我们渴望和平!)

  2、不仅仅是聂华苓,还有其他世界知名的作家以不同的形式对这次屠杀表达了他们的情感。读出来,并进行圈点勾画。

  A萨特的话——沉重美丽 整个民族的英勇 (板书)

  B迪桑卡的诗——鲜活的生命,和我们一样,憧憬着未来,在屠杀来临之时戛然而止,对战争的控诉。

  五、拓展延伸。

  对于战争的思考,文中第三部分有几种不同的表现。请概括。1西德作家:真诚反省忏悔得到理解;2日本人:抵赖狡辩遭到鄙弃。3中国作家:战争生还者渴望和平

  补充介绍“华沙之跪“

  六、揣摩语言。

  课文在叙述事情的同时,穿插了不少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议论,使得语言含义丰富而耐人寻味。试着举几个例子。在书上圈点勾画,批注。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方面的收获?

  八、作业。

  练习三、配套练习册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jiaoxuesheji/901911.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