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地理的说课稿(2)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二:《认识地球》说课稿

  各位评委,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的内容。今天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课堂总结、说达标检测六个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地球的运动等四部分容。 “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有多大”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地球的运动”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因此,依据课程标准确定“地球仪”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地球的运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2、知道地球的大小,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找出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2、通过组织学生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

  3、通过观察事物和制作地球模型,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引导法: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被确定为球形这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2、直观教学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方面的知识。

三、说学法指导。

  1、通过辨图、识图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地理技能。

  3、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以前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分钟。

  2、教学新课:

  由于“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此我这样设计:

  (1)展示PPT:地球卫星图片。

  (2)展示ppt: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

  (3)展示对媒体动画: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让学生们阅读课本 “认识地球形状阅读”部分的内容,了解最初对地球认识的三个过程:“盖天说”、“浑天说”、球体。然后设置问题:我们现在都认为地球是球体,那么有

  没有谁能举出生活中见过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呢?给学生一分钟小组交流。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

  (4)通过展示ppt上的图片:

  事例一:人观察船向远处航行所观察到的船身的变化情况。

  事例二:月食观察月球上地球的影子。

  事例三:从不同纬度看北极星与地球的高度角。

  来补充学生的讨论结果。这一环节大约需要8分钟。

  (5)通过过渡语: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再来认识一下地球的大小。从而引入到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有多大。这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为此,我这样设计:

  出示图片“地球基本数据”,让学生尝试用语言描述。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

  (6)通过过渡语:地球这么大,研究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按照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形成一种仪器叫———地球仪。从而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仪。“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为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地球仪,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1、找出北极、南极、赤道、地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观察纬线和经线并归纳出它们特点。

  3、观察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并归纳出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

  4、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挺大,加上初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较低,所以预先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参照导学案来合作完成,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最后让各小组分别呈现合作结果,师生共同总结、评价。由于这部分内容是重点,而且难度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来巩固所学内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

五、说课堂总结:

  通过让学生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篇三:《地球的形状》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形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与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准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六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与学情:

  《地球的形状》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中的第一课。本单元是小学生较全面地认识、了解、探索地球的起始单元,引导学生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去认识地球。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人们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这一科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是不断发展的观点,并且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六年级的学生对地球的知识已经有所了解,也知道了地球的形状,但对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却知道的很少。另外,他们经过两年的科学课学习,对科学探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多数学生已经具有收集资料、分析整理概念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科学探究:能通过查阅整理从书刊及其它途径获得的科学资料,了解地球的概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人类为科学认识地球所做的努力,相信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并且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合作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本课用资料、文字、图片,让学生整理分析得出结论。采用多媒体展示,结合探究式提问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归纳概括,引导学生了解古今人们探究地球的历史的全过程,自主开展探究活动,给学生显示自我才能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科学探究主人。

四、说教学准备:

  地球仪、小船、相关课件及图片、多媒体资源以及让学生自己在课前找与本节课有关的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球课件,同学们这是什么?导入本节课主题——地球。

  2、谈话:这就是我们人类居住和生活地方,但是,地球的形状是个什么样的,地球有多大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些知识。板书课题:地球的形状

  3、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

  在课件中出示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或其他反映地球实景的照片,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4、小组讨论:关于地球,你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

  (注意提醒组长做好分类记录)

  5、小组汇报。

  (二)带领学生经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1、谈话:

  同学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基本来自于书和电视,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对地球有了正确的认识,古代人又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出示图片,一种是古代印度人对地球的认识,一种是古代中国人对地球的认识。 学生讨论交流,我适当补充。

  2、在高科技的今天,人类已经飞出地球通过卫星照片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那么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飞进太空,怎样证明地球是个球体呢?

  板书:结论:圆球体

  证明:从太空看地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所提问题进行假设。

  3、看课本,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三)介绍古代人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

  1、提问课本中张衡和亚里士多德的猜想是什么?

  板书:猜想:球形,并说出他们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板书:依据:月食。

  2、后来,人们站在海岸边看远处的航船,发现进港的船只总是先看见桅杆,在逐渐看见船身;出港的船只总是先不见船身,然后桅杆才逐渐隐没在海平面下,据此,人们又有了猜测。

  小实验:观察进港的帆船,论证地球的形状。

  提示: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 学生观察试验后,得出自己的结论。

  板书:看远处的航船。

  3、介绍麦哲伦环球航行。

  板书:证明:环球一周。

  4、提问: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你有何收获?

  (四)认识地球的大小。

  1、介绍利用科学技术观察到的地球。

  苏联、美国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中国的神州系列宇宙飞船。

  2、谈话:根据收集到的资料,谁来说说地球有多大?

  3、学生介绍有关地球赤道周长、半径、表面积等相关数据,根据学生的回答,把这些数据展示出来。

  4、谈话:根据这些数据你们能想象出地球的大小吗?我们知道中国的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那么你们能猜猜一个地球相当于多少中国面积吗?学生计算猜想。

  5、展示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并在地球仪上找出中国的位置,看一看中国在地球上有多大,用类比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地球的大小。

  (五)拓展活动。

  1、算一算,如果你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每天行走8小时,当你绕行赤道一周后,你的年龄该有多大。

  2、如果时间还有剩余的话,在课件中展示若干关于地球知识的简单小问题。

六、说板书设计:

  地球的形状①

  猜想:球形④

  依据:月食⑤

  看远处的航船⑥

  证明:环球一周⑦

  从太空看地球③

  结论:圆球体②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225056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