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雨霖铃的说课稿(3)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篇四:《雨霖铃》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

  《雨霖铃》这首诗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第8课《词六首》。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鉴赏唐宋诗词。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健全人格,《雨霖铃》作为婉约派词的代表,不管在教材中或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掌握其表现手法、风格和意境有助于举一反三,深入了解婉约派词,对比学习豪放派词,进而掌握各类诗词的特点和鉴赏方法。

  (二)教材的内容

  这首词以“离情”为线索,细致地描写了词人柳永在离开都城汴京(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执手别离的情景。词中句句洋溢着离愁深情。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更被誉为千古名句。因此,这篇词具有深厚的文学价值。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借助对意象的分析,感受《雨霖铃》的意境,体会词人情感。学习其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特点,提高诗词鉴赏的能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美读、美说、美赏,品味局部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词中浓浓的情感美。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并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感情。

  难点:掌握其艺术手法。

  三、说学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高二的学生,我校高二学生古文基础普遍较差,大部分学生阅读诗词作品,都只能直观感悟,猜测,难以表达,更不用说对诗词进行细致地审美鉴赏。但在《雨霖铃》之前学习过的优秀作家作品,例如《沁园春〃长沙》《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等,都有助于《雨霖铃》的鉴赏学习。

  四、说教法和学法

  1、教法:本课依从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运用幻灯片,配乐朗诵等多媒体手段,结合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提问点拨法、拓展法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积累文学素材,掌握鉴赏技巧,体会词人情感。

  2、学法: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美国著名学者皮尔斯曾经说过后现代时代最缺乏的是注意力,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领悟诗歌的音乐美。针对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可进行默读,通过潜心把玩,发挥自己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粗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其实就是采取粗读的方法,整体感知。但《雨霖铃》这首词意蕴极深,还应通过仔细揣摩、深入探究个中精妙词句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3)联系已学诗词,举一反三,体会词中的意象,再现意境,体诗情,赏名句,养成熟读背诵的习惯。

  五、说教学步骤

  (1)反复诵读 把握 感情基调

  (2)交流讨论 掌握 主要内容

  (3)联系旧知 了解 关键意象

  (4)细致鉴赏 领会 诗词意境

  (5)归纳总结 学会 鉴赏方法

  (一) 导入:学生竞答,激趣导入。出示与“离别”相关的诗歌图片,让学生回忆积累的诗句,既能温故,又能检测学生的诗情,还能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一个离愁别绪的氛围中,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相关图片:《荆轲刺秦王》、《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游子吟》、《蝶恋花》《江城子》……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血脉之情、知音之声往往就在这别离声中凄凄惨惨戚戚。今天,我们就来目睹一场“骤雨初歇”后的情人之别——《雨霖铃》(出示标题,板书)

  (二) 词牌、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词牌虽然只是规定了词的形式格律,与内容没有直接联系,但《雨霖铃》词牌的来历却与该词在感情基调上有一定的共鸣之处,对词牌的介绍,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感情。教师用故事性的语言介绍柳永的传奇经历,激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强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三) 四读课文,整体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之宋词这种文体本是用来配乐歌唱,抒发感情的。所以,几番诵读更能领会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情感。

  1.播放配乐朗诵,学生跟随默读。

  听读提示:首先要注意词的感情基调,朗诵者的语气语调、停顿处重音位臵。

  2.教师以幻灯片出示疑难字词,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词句,自由诵读。 寒蝉:初秋乍寒时的蝉,偶而自鸣,但短促无力,至深秋则噤。

  都门: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毫无心思。

  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

  无绪:古,没有心思。今,没有头绪。

  念去去:想到将来……

  应是:即便是。

  3 .学生代表范读,男女生各自请出一位代表,学生进行评论交流并整体把握感情基调(讨论得出哀婉,悲伤,凄清的感情基调)。

  4.内容的整体把握:出示图片,鼓励学生结合朗诵所得概括上、下片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地叙述出画片的内容,以此检测学生的直观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参与到诗词交流中来。

  5、教师出示幻灯片总结该词的内容结构,引出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

  (四)揣摩鉴赏重点文句,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和文章感情。

  主线:诗缘情,文学作品的抒情表达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鉴赏文学作品,不能断章取义,但如果截取的是重点语句,就能更简单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请在词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离愁别绪的诗句!

  重要句子: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提问:这句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提问:此句写景,那句中的“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离愁别绪有何联系?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提问:此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提问:看似寻常的两句词,何以冠以“千古俊句”?改为“今霄梦醒何处”如何?改为“ 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如何? 改为“杨柳岸,凄风冷月”如何?

  目的:这四个问题的设计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是如何景中寓情的,词人所选景物与表情达意之间有何联系。解决此问题,要对意象进行分析,依托于常识和已学诗歌,教师出示与意象相关的幻灯片,旁征博引,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把握意境体诗情。

  (五)总结风格

  教师概括本词的内容,总结婉约派诗歌的风格,学生揣测豪放派诗歌的特点。

  (六)作业布臵

  1、课后作业:反馈练习

  反复诵读《雨霖铃》直至背诵。运用课堂中所学,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简单鉴赏下面这首词《蝶恋花》。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

  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借景抒情的诗词往往是上片重在写景,但景中有情;下片重在抒情,但情中有景。上片的写景往往在创设出一种氛围,为下片的抒情作铺垫。

  2、课外实践:

  收集古代诗歌中的一些特殊意象,例如“酒”“梅”“梧桐”等。

  六、说板书 (内容、结构及表达技巧的完全诠释)

  雨霖铃 柳永

  离别之前:寒蝉、长亭、骤雨、都门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伤离别 ——→ 描写情态情景交融

  烟波、暮霭、楚天(实写)

  离别之后:羁旅之愁—— ——→刻画心理 虚实相生

  杨柳、晓风、残月(虚写)

  此板书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简练,学生能直观地把握本词的内容、结构、艺术手法,这样的设计能增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果。

  附2:完整教案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2482488.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