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登高语文教案说课稿(2)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四,问题呈现

  四个问题:

  1,全诗写了什么?倾诉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 ,诗中每联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 ,《登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句话?说说理由。

  (1)诗歌的内容分析

  问题一:全诗写了什么?倾诉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整体感知部分)

  问题二:诗中每联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要点]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象,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修饰。“急风”使人感到冷,主要是心冷。“天高”让人感到人的渺小和孤单。“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便觉悲凉。 “飞鸟”让人觉得它是一只无家的鸟,到处盘旋,寻找着自己的巢。同时我们把它想成一只离群失散的鸟,感到孤独无助。所以在赏析时要敢于想象联想,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人给我们留下的空白。这样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的抒发了自己的情怀。诗人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看到落叶飘零,想到自己也像树一样,已到了生命的晚秋。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面对萧萧落木,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于是诗中又传达出一种豁达、坦荡和开阔的感觉。

  颈联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此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表明了诗人独自站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不定的生涯。“百年”是指作者到了暮年。“悲秋”更增添了诗人无限悲愁的心绪。同时,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加之老年又是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时的杜甫深感自己孤苦伶仃,形单影只,无所依傍,这就使诗意更加的深沉。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此句写出了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那么,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诗人两鬓斑白了。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致使其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个人的艰难。

  ①我们从句法角度来讲:这两句是对偶句,句法的结构是相同的。后一句是“潦倒新停浊酒杯”,“新停”与“浊酒杯”之间是动宾结构,是“刚刚停下浊酒杯”的意思。那么上句相应的词“苦恨”与“繁霜鬓”也应该是动宾结构,是“极度痛恨两鬓染霜”的意思。故“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

  ②我们从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来讲: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的。这就造成了他自身的艰难。

  ③我们从杜甫的生活条件来讲: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我们读的时候,也应该把这种有愁不能解的深沉苦闷表达出来。

  (2)诗歌中的意象

  问题三:《登高》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都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点拨要点]

  首联中的意象:如猿啸哀——凄凉,悲伤;鸟飞回——孤独,无助。

  颔联中的意象:如落木——生命的凋零

  颈联中的意象:如悲秋——悲愁

  尾联中的意象:酒——愁

  (3)诗歌的语言

  问题四:你最欣赏这首诗中的哪句话?说说理由。

  [点拨要点]

  首联绘出了一副精美的图画。天、风、渚、沙、鸟飞、猿哀,这些景物真是天造地设,自然成对。同时,这联不仅上下两句相对,而且句中也是相对的。如上句的“天”对“风”,“高”对“急”;下句的“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中“无边”和“不尽”这两个修饰语,使“萧萧”和“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会使人听到木叶下落的声音,看到长江汹涌之状,也会使人感受到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中“悲秋”两个字写得沉痛。(重点分析八悲)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同时此联中的“万里”“百年”和上联中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即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之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在了一起。

  尾联中的“苦”字是极度的意思,表现出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

  (4)小结——鉴赏诗歌的思路和方法(板书)

  了解背景反复吟,

  联想想象创意境

  欣赏韵律品语言

  把握题旨入诗情

  (5)课堂实践(小试牛刀 )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同学们大致了解了鉴赏诗歌的方法,所以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到的有关诗歌鉴赏的知识,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三个方面来做以下练习:

  试从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三个方面比较《采桑子 重阳》和杜甫的《登高》在风格上的不同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答案要点:采桑子:积极的革命乐观主义;杜诗:沉郁顿挫,满怀伤感

  设计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巩固和运用上面所规纳的鉴赏思路和方法,同时练习在设计时兼顾了诗歌内容、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三个方面的题。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就如同作文时的结尾部分,起到了概括总结、升华提炼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明确一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登高》这首诗歌,对杜甫的一生以及他的诗歌的特点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我们要记住杜甫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祖先,是我们每个人的精神先辈,他那种不屈不挠,穷达皆兼济天下的精神会永远鼓舞着我们,令我们的精神园地郁郁葱葱。我们一定要背过这首诗,永远铭记这首诗,这是杜甫老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这节课的另一个重要收获就是我们初步接触了诗歌鉴赏方法,在学习其他诗歌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的去训练这种思考方式。而且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步完善诗歌鉴赏方式。

六、板书设计

  板书力求体现教学的重点,于是将鉴赏诗歌的思路和方法定为板书的主要内容。

  主板书:

  导入诗歌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整体感知

  思想品析

  写作特色

  人物品评

  总结回味

  拓展演练(小试牛刀)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13014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