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2)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我以前也上过,大多时候是让学生感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过多强调文章主旨的领会。之后发现学生领会文章主旨很容易,但探究的兴趣不够,缺少激情;语文课缺少了应有的“语文味”,变成了“政治课”。

  这次,我重新修改了原有的教学设计,在激活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增强“语文味”方面,作了一些改进。现结合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采用自我批判的反思形式就本节课的情况加以汇总:

一、聚焦罗布泊:

  学生对于罗布泊并不熟悉,对于它的变化没有真正目睹,他们能够走进文字中吗?能够达到真正的心灵震撼吗?为了铺设一道学生由现实到文本的桥梁,我决定利用多媒体教学,先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罗布泊,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情境,再利用一组组图片、背景音乐,配以教师的抒情性的语言,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学生自己慢慢地走进了罗布泊,走进了文本!

二、走进罗布泊:

  除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还应立足语文本位,语文意识。为此,我在让学生很快的领会文章主旨的同时,紧扣文本,强调字、词的学习,强化积累,归纳罗布泊往昔与今天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品味罗布泊:

  语文课关键是要上出“语文味”!

  最先给语文学科提出“语文味”概念的程少堂先生是这样下定义的:

  “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语文味”绝不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主,那“语文味”肯定就足,没有语言文字的反复训练,“语文味”肯定不足,这种认识是有失偏颇的。有无“语文味”,不是以有无语言文字训练来决定的,而是根据具体的文本个性、课型和不同的年段来决定的。语言文字训练只是体现语文的一种形式,虽然这是一种重要的形式,但不是唯一的形式。

  我以为,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有朗朗的读书声,应该有浓浓的情感体验,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应该有学习方法的习得和学习习惯的自然渗透,应该有自然和谐的师生互动场景。

  我最先是想根据单元提示来确定如何体现“语文味”的,但《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所在的第四单元的单元提示写的`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这里并没有提出很“语文味”的学习要求,只要求熟悉文体特点。于是我又从文体特点的角度考虑“语文味”的问题。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其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文学性是通过形象生动的文字和抒情的语言来表现的。而这,正是“语文味”的所在!我就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品味罗布泊。

  揣摩语言时,学生找出震撼心灵,富有表现力的句子,揣摩体会其表达作用。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内容。(提示: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做好记录。)这一环节,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准确性的特点,掌握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以及引用数据的方法,体味文章字里行间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是对本课教学重点的落实。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学生的口语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与人交流的机会。学生表现得非常出色,尤其是朗读,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与文本融为一体,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读出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更读出了自己!在语文课堂中能够真正地为学生着想,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敞开心扉,交流读文的感受,说自己想说的话,抒他们的真性情。

四、期盼罗布泊: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这说明通情才能达理,达理必先通情,情理交融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与同伴,与老师之间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又设计了一个升华情感的环节:“假如你就是罗布泊的精灵,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一棵树,最后一条小溪,一滴水,最后一种生灵……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类说些什么呢?”

  学生们个个才思敏捷,妙笔生花!我看到了遍地开放的水仙花,听到了花开的声音!

  当然我在课堂上也有一些遗憾,在部分问题的理解上也不见得比学生高明,点拨的也不够到位。所以,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我更加感受到拓宽视野、加强积累的重要。高效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弹性空间很大。教师要在这个弹性空间里游刃有余,就要在平时不断地完善知识结构、关注学生心灵、培养教育机智。“功夫在诗外”,这在语文课堂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只有综合素质提升了,我们在教学活动中才能更容易把握生成性资源,语文课才能上出“语文味”,才能构建灵动活泼的课堂!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五篇文章均是从不同侧面思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具体形象地报道了昔日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却变成今天一望无际、干枯萧条的茫茫荒漠的现象和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此课的思想教育、情感教育较为重要。

  2、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结合初中二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如下)

  (1)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培养学生在文中寻找关键语句、概括要点的能力,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2)揣摩语言,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词语,体会作者惋惜、悲痛的感情及强烈的忧患意识;

  (3)树立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3、教学重点:

  探究文本,品味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4、教学难点:

  (1)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二、学生分析:

  5班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能适应较快的学习节奏。并且,5班的水平较高,思维比较活跃,整体感知课文,搜寻信息的能力较强。只是对于语言的品读稍显弱势。

三、说教法:

  本文浅显易懂,饱含感情,很适合学生自读。故将“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问题设计在导学案预习环节,由学生自主学习解决,老师课堂上明确。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些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然后根据学生的弱势,将教学重难点设计放在“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并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上,并做适当拓展延伸,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我确定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兴趣诱导法,朗读法,指导点拔法,探究式教学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随机相应地提示、点化、诱导。

四、说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独立自主学习法、圈点勾画法、美读法、合作探究法

五、教学安排:

  (一)教具介绍: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形象性、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前作业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至少两遍,整体感悟文章内容,完成导学案的部分习题,主要涉及字词的疏通、了解罗布泊的过去、现在及消逝的原因等)

  (目的:强化学生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上课做好准备)

  (三)教学过程:(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我设计以下教学程序:)

  1、检查对字词的预习情况(出示投影,请学生朗读,师明确,全班齐读)

  (目的:强化基础知识)

  2、导入新课及题解。

  (1)导入设计:

  罗布泊知识介绍,在投影它的地理位置与地形。生发的困惑:昔日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的罗布泊为什么到今天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呢?于是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目的: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2)解题

  A.从课题来看,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

  “泊”就是湖,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消失了。

  B.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我们自然要问: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教训是什么?这篇课文将满足我们求知的欲望。

  (目的: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3、明确思考题答案

  ①今日罗布泊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要求学生美读)

  ②过去罗布泊又是怎样一个地方?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并学生读出恐怖的语气)

  ③罗布泊为什么消失?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学生回答,老师投影,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强烈的谴责之情)

  (目的: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朗读,感受罗布泊今昔的巨大的反差,初步体会作者情感)

  注:在这过程中穿插图片欣赏

  (目的: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强烈的视觉落差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下一步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生思考后,先将找出的句子包含感情地朗读出来,先组内说说,再带领大家品味,老师点拨归纳,充分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播放背景音乐)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5、延伸拓展。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也参与其间,最后以图片的形式再投影一些典型的案例)

  (目的: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2)学习本文后,你有怎样的感受?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50字左右,如能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更好,希望能引起更多同学的共鸣。

  (学生写作练习,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增强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社会责任感。)

  6、小结并布置作业:

  (1)小结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以强烈的号召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以达成本课的人文性目标。)

  (2)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以环保志愿者的身份,写一封倡议书,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停止破坏生态平衡,尽力拯救已被破坏的环境,防止生态的继续恶化,让我们携手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地球!

  (目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并督促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相关文章:

1.初中语文教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初中语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通用5篇)

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5.《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7.《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范文

8.《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范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380265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