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3

  一、说设计意图:

  捉迷藏是小班孩子们最熟悉和喜爱的游戏之一,故事《藏在哪里了》就是以这样一个游戏展开的。《藏在哪里了》画风独特,带给孩子们特别的视觉冲击,画面的重点非常突出,有利于幼儿观察和讲述。在活动中,我带领孩子们在和动物朋友一起捉迷藏,引导幼儿对动物朋友的外形特征有进一步的了解。另外我重点引导幼儿用“……躲在……”的句式来讲述小动物躲藏的位置,并在幼儿讲述的过程中,引导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活动是从故事的名字开始,猜测故事的内容,引发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正文之前,教师引导细致观察封面上的图片,向孩子们交代了故事中所有的角色,并且含蓄地告诉他们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这个环节中我们让孩子巩固对动物外形特点的了解。在故事正文中躲藏的小动物们都露出了自己的某个部位,因此在活动中,我重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寻找动物的外形特征,运用已有的一些相关的知识经验,帮助小狐狸寻找朋友。

二、说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寻找动物,了解动物显著的外形特征并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大胆、清楚地讲述动物朋友躲藏的位置。

三、说活动准备:

  绘本《藏在哪里了》的PPT课件。

四、说教法学法:

  本次活动我主要采用了观察法猜测法、多媒体手段验证展示法、通过孩子与课件的有效互动从而达成目标。在观察讲述时从故事封面开始,封面上的图片对于孩子理解、讲述故事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小的画面上所有参与游戏的动物朋友都呈现无遗,引导幼儿细致观察,有利于幼儿更好地熟悉动物的外形特征。再细看,原来他们正在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来分工。最特别的是大象,它用鼻子来猜拳,这个细节会让孩子对这本书更充满了期待。这也生动地向孩子展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说活动过程:

  1、教师介绍故事的名字,引起兴趣,让幼儿猜猜故事里的小动物们在玩什么游戏。

  师:张老师家里有一本好看的故事书,叫《藏在哪里了》,我用照相机拍下来放在了电脑里,我们看看封面,请你猜猜他们在玩什么游戏?

  2、观察图片,讲述故事内容。

  (1)出示封面,观察讨论。

  师:有哪些动物朋友在捉迷藏? 追问:哪个是小兔?小兔长得怎么样……(引导幼儿讲述动物的外形)

  师:谁来躲,谁来找呢?看,小动物们想了个什么办法解决问题?(引导幼儿观察动物的动作和神态。)

  师:最后小狐狸出了布,其他小动物都出剪刀,谁输了?

  小结:小动物们真聪明,用猜拳的办法来分工。小狐狸输了,它对朋友们说:你们都躲起来吧,好好地躲起来,我来找,一定能找到。

  (2)寻找动物朋友。

  片段一:

  师:看,小狐狸找到谁了?你怎么知道是小兔?小兔躲在哪里了?(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小兔子躲在石头后面。出示图片验证)

  同时出示松鼠、小鸭和小象躲起来的图片:

  师:小狐狸还找到谁了?他躲在哪里了?(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小松鼠躲在大树后面,小鸭躲在花丛里,小象躲在草丛里。)

  片段五:

  师:小兔、小松鼠、小鸭、小象都被小狐狸找到了,还有谁没有被小狐狸找到?小鹿躲到哪儿去了?我们来帮小狐狸找找。你发现小鹿躲在哪里?

  师:为什么小狐狸很快找到了小兔们,可是找不到小鹿呢? 追问:小鹿躲在哪儿?它的角也露出来了,为什么大家没有发现呢?小动物们把鹿角当成什么了?”

  教师小结:小鹿真聪明,躲在树林里,大家把它的角当成树枝,所以找不到它!

  3、教师完整讲述故事并提问:“有哪些动物在玩捉迷藏的游戏?你记得它们躲在哪里了?”

  4、游戏:捉迷藏。

  (1)师:宝宝们,你们玩过捉迷藏的游戏吗?我们也来玩一玩。

  (2)教师说游戏规则:等老师找到后要大胆说出“我躲在(上、下、里)了”。

六、说一下自己的不足:

  我自己觉得这节课还不够成熟,如在出示图片引导幼儿猜测时,当出现第一张图片时,孩子们都能简单地猜测出动物,这里我觉得在接下来观察其他的几幅画时,可以打破一成不变的呈现、讲述图片的方式,在幼儿细致讲述片段一后,教师同时出示片段二、三、四的图片,供幼儿自由讲述,而在讲述片段五前先让幼儿回忆“还有哪个角色没有找到”,这对孩子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提出了挑战,也在形式上有所变化。另外,孩子们的积极性不是特别高涨;捉迷藏时要求说的也不够明确,没有先让幼儿找找可以躲藏在哪些地方;幼儿的主体性不够强等等,这需以后各位多提宝贵意见,进行改进。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李渔的《芙蕖》(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就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五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芙蕖》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专题荷中的一篇课文,本文具体地说明芙蕖属于草本花及其“可人”的种种优点,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两个方面阐述了它的种植之利甚大。作者并对自己不能辟半亩方塘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的感情。

  第二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教学目标为:

  (1)理解课文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的立意特点,对课文主要内容能初步成诵。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是理解作品内容及作者的思想。

  教学难点是在分析文章立意中升华教学主体的认识

  二、说学生

  初中学生的注意力难较长时间的集中,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点无味,甚至反感和恐惧,故要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反感、恐惧的心理。再加上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文言文,对文言文的字、词、句都有了一定的积累,对文言文的分析已经具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在教师的点拔启发下,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掌握和理解课文。

  三、教法、针对初二 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准备采用传统的诵读与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在诵读的基础上与直观形象的多媒体结合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说学法

  本文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通过对芙蕖的分项说明,告诉人们芙蕖的种种可人之处,说明种植之利,并借此表达作者对芙蕖的眷恋。学习这篇文章,首先要做好文言实词、虚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文中不少句子对仗工整、用字精当,建议背诵默写;其次,要分析、了解文章写作内容和写作特点,文章层次清晰,条理分明;以芙蕖的“可人”为线索按照芙蕖的生长时序,由“荷钱出水”起,至“霜中败叶”止,由芙蕖可供观赏的外在美,写到芙蕖可备实用的内在美,使芙蕖“形、神、灵”三者的美浑然一体。在分项说明时,做到重点突出,祥略得当,祥写“可鼻、”“可口”“可用”。这样安排是从作者表达主旨的需要出发的,作者推重的是芙蕖的关上审美价值,而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因为就“可鼻”而言,芙蕖较之“群笆”并无特别优越之处。再次,还要对文章语言进行品味,本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简洁,骈散结合,句式多变,善用修辞,生动形象。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课文导入及题解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的文艺性的说明文。芙蕖,即荷花,又名莲花、芙蓉。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

  2、作者介绍

  李渔(1611-约1680),字笠翁,又字谪凡。原籍浙江兰溪,生于江苏如皋,晚年居杭州西湖。明末清初戏曲理论家、作家。《闲情偶寄》(后改名《笠翁偶集》)是我国第一部从舞台艺术的角度来探讨戏剧理论的专著。《笠翁偶集》诸篇,属于明清笔记小品一类的文章。这类文章不拘俗套,不避俚语,文字清新活泼,与一般古文的风格不同。本文节选自《笠翁偶集》“种植部”。它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体现了李渔创作的独特风格。

  3、整体感知课文——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句。

  4、整体把握课文

  A、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B、弄清本文的主旨和材料,并列出第二段及全文的结构提纲。

  第二段:

  5、全文说明顺序

  A、本文围绕“芙蕖之可人”的主旨选择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四个方面的材料依次介绍,其顺序能否调换?

  不能。因为这种安排与人们接触、认识芙蕖时,先观其花、闻其香,再尝其果、用其叶的一般顺序相一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B、本文在说明芙蕖“可目”时,采用的是什么顺序?

  从“花之未开”到“菡萏成花”,再到“花之既谢”,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

  6、重点研读

  A、本文的说明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说明重点:芙蕖的“可目”。

  原因:课文介绍了芙蕖的观赏价值、使用价值。但作者推广的主要是其观赏价值。观赏价值又主要体现在“可目”上。而且作者对“可目”更有独特的体验,从“花之未开”说到“花之既谢”,写出一般人不易觉察之处,体现了较高的立意。

  B、作为一篇说明文,本文除了使用说明以外,还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达方式:兼用描写、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介绍芙蕖的生态特征采用了描写,以突出其“可目”;介绍芙蕖的价值功用,采用了议论,以突出其“种植之利”。在说明中又带着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芙蕖的酷爱和推崇。

  好 处:使文章显得清新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7、本文语言的主要特色:

  ①、通俗形象,活泼新鲜,富有情趣。

  第一. 作者在词语运用,由通常的“可人”“可口”等说法,仿造出“可目”“可鼻”。这些词语,排列整齐,眉目清晰,具有美感。

  第二. 整散结合,杂入口语,自然流利,姿态横生。整散结合,如课文末段。杂入口语,如“一时一刻”“分内之事”等。

  ②、遣词造句,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

  主要表现为拟人手法的运用。如“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用一“为”字,写荷叶似知人意。又如,一时“菡萏成花”,“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这是写花与人的感情交流,下文的“可告无罪于主人矣”,更是直接写荷花的心境,由此表现出人对花的喜爱之深。

  8、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介绍芙蕖知识的说明文。作者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等四个方面说明了芙蕖的观赏价值和使用价值,写出了芙蕖的“可人”之处。在介绍的过程中,作者也用抒情的笔调写出了自己对芙蕖的情有独钟,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不时流露出来,从而表达了自己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9、作业布置

  ①熟读课文。

  ②完成《习题册》中的练习。

  ③预习《芙蕖》。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学情、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这六方面对本课课堂教学设想进行了说明。其中一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批评指正,我满意接受。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专家给我这个机会。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272084.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