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2)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三打白骨精》是苏教版国标本六年级下学期教材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苏教版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课文单元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组合。《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属于叙事性课文。课文选自我国古典小说名著《西游记》,课文通过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故事,赞扬了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别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又是学生所熟悉的故事题材,适合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进行简要的复述训练。

  二、说目标:

  ⒈熟读课文,了解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过程。比较三次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⒉抓住故事结果,揣摩人物内心,明白其中道理:不能只看外表,而要透过外表看内心。

  ⒊学会按照课文提示简要复述课文。

  三、说重点:

  引导学生比较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写法的不同以及表达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一)播放歌曲《猴哥》,谈话引入,揭题激趣

  ⒈简介名著《西游记》。

  ⒉说说孙悟空的本领。

  ⒊揭题审题。板书:三打白骨精。提示:中国传统小说惯会用三字来设计小说情节,比如《水浒传》有三打祝家庄,《三国演义》有三顾茅庐,《西游记》中除了三打白骨精,还有三借芭蕉扇等,其中的三字包含了做事不易、需要克服困难才能成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了解故事

  找出课文中与三有关的描写吗?(主要写三个人物 白骨精三变,孙悟空三打 唐僧三拦)

  (三)、品度语言,感受人物性格

  围绕学案的精读指导,四人大组合作交流、汇报:

  一、追溯三变,感受白骨精的性格

  1、找出白骨精三次变化的句子读一读,想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出示句子,板书:贪婪、狡猾、诡计多端

  二、追溯三打,感受孙悟空的性格

  1、请你找出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句子,然后读一读,想一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着重当头就打、笑着、予唐僧的责怪和惩罚于不顾体现机智、勇敢、坚定、本领高强

  三、追溯三次责怪,感受唐僧的性格特征

  1、孙悟空见妖精当头就打,这引起了唐僧的极大不满。请你找找描写唐僧的句子,读一读,想想唐僧又有着怎样的性格呢?

  2、交流感受:

  着重交流:责怪、这才有些、一口气、喝道、胡说、无奈体现唐僧为人善良,也体现出他愚钝。

  4、朗读深化:

  唐僧本着慈悲为怀,去恶从善的佛理教导着自己的三个徒弟,可如今却连着两次亲眼看见自己的徒弟无故伤及人命,怎有不生气的道理?课文第六自然段与孙悟空的一段对话,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他生气的样子。练一练,你能把他当时的样子通过你的读表现出来吗?

  四、感受猪八戒的性格

  1、同学们,故事还向我们描述了另外一个主人公的形象,哪一句?

  2、八戒嘴谗,夺过,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五、练习复述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对本领高强、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更加佩服,对诡计多端的白骨精更加憎恨,那么你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呢?下面我们就来讲一讲吧。

  温馨提示: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力争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有吸引力。

  2、学生在小组内讲故事,可采用一人讲一段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有锻炼的机会。

  六、总结课文

  孙悟空除掉了白骨精,唐僧师徒四人又踏上了前往西天取经的道路。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凶险,但是孙悟空有善于识别妖魔诡计的火眼金睛,有降妖伏魔的高强本领,我们相信他们一定能化险为夷、一路平安的。

说课稿 篇4

  石油的炼制 乙烯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三、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第二节石油的炼制 乙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烷烃之后,向学生介绍不饱和烃和烯烃的概念,乙烯的分子结构、和乙烯的化学性质。在乙烯的化学性质中,又介绍了另一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本节内容是学生在系统地学习了烷烃之后,已初步了解学习有机化学的方法的情况下学习的又一类烃,在教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且本节内容所涉及到的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和产品,在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能源、药物等方面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乙烯的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可以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二、学习目标的确立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理解,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特点,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化石燃料与有机物的关系。

  2、 认识综合利用化石燃料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污染、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意义。

  3、 了解乙烯的主要性质和应用,了解加成反应。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探索法学习乙烯的性质。

  2、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乙烯的利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如能源短缺、环境保护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将教学重点确定为:乙烯、乙炔的化学性质。难点:乙烯、乙炔的加成反应原理。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1、 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探索法

  本节内容涉及到乙烯的化学性质实验。通过做好演示实验,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不仅注意观察,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已学过的知识与技能,去探索新的概念和规律,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

  2、 多媒体教学法

  由于乙烯、乙炔分子的结构和加成反应的反应机理很抽象,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故用计算机的多媒体动画进行模拟,化小为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突破难点。

  二、说学法

  1.观察法:通过观察分子结构模型,掌握物质的分子结构特点;全面观察实验现象,理解物质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对比学习法:通过对比学习,掌握乙烯、甲烷燃烧火焰的情况。在介绍加成反应时,与取代反应对比。引导学生把知识学活。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讨论学习法:通过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的引入

  用一个塑料袋将青香蕉密封起来,在袋内充入少量乙烯气体,或放入一个熟的香蕉,成熟的水果自身能释放出乙烯,也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引出本节的主角——乙烯。

  2、 提醒学生回忆学过的物质结构方面的知识,设问:“结构与性质的关系如何”,这设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初次的启发,自然想到“结构决定性质”,然后提出问题:“乙烯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它和我们前面学过的甲烷有什么不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与教师的心理同步。

  3、 分组实验

  首先提醒学生,点燃乙烯要先验纯,然后点燃从储气瓶里导出的乙烯,观察燃烧现象?将一个干燥的烧杯罩着乙烯燃烧的火焰,观察烧杯内壁有何现象?倒转烧杯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又有何现象?(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 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并进行讨论。

  乙烯与甲烷在试验现象上有何异同之处?并解释!

  5、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点拨。最后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动画模拟,加深学生理解,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乙烯是一种不饱和烃,分子里的两个碳原子和四个氢原子都处于同一平面。练习巩固:指导学生写出乙烯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6、 实验观察

  学生从乙烯储气瓶中观察甲烷的颜色、状态,闻其味道。

  7、国情教育,通过介绍当前世界和我国乙烯的一些情况,让学生了解国情。

  8、回应前面所讲的“结构决定性质”,接着引导学生通过结构理解甲烷的有关化学性质

  (1)分组实验I: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中。教师指出:乙烯中碳碳双

  键在酸性高锰酸钾作用下,可断裂而被氧化,而使其褪色。

  (2)分组实验II: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3)乙烯的加成反应是本节的一个难点,也是学生接触的第二种重要的有机反应类型,教师要结合球棍模型和电脑模拟,帮助学生理解加成反应的实质。

  通过电脑模拟,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学生学习兴趣大,对加成反应的实质的理解也更深刻。对学生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反复播放。再通过与置换反应的比较,真正理解取代反应。

  9、 练习巩固

  利用电脑板书投影练习内容,让学生当堂练习,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教师及时进行点评。

  10、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本P64 7)

  板书设计:乙烯

  分子中含有碳碳双键的烃类叫做烯烃,乙烯是最简单的烯烃。

  一、物理性质: 无色气体,稍有气味,密度是1.25克/升,比空气略轻(分子量28),难溶于水(排水法收集乙烯)。

  二、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燃烧;

  2、乙烯的加成反应

  加成反应—有机物分子里不饱和的碳原子跟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常见的加成试剂有:H2、HCl、H2O等等

  三、乙烯用途:

  做催熟剂,乙烯主要来源于石油,指出:乙烯的产量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

  小结:乙烯能发生氧化反应、加成反应。性质较活泼。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28912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