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数学说课稿(3)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数学说课稿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的观察课文插图,能看图找出课文中的语句。

  2、理解句子意思,概括出句子主要意思。

  3、会用“谁怎么样,把什么轻轻地怎么样”的句式说、写句子。

  4、能正确的朗读课文,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意思。

教学难点:第六句,正确的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讲读法、练习法

教具:挂图打字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词语

  1、看(听)话写词语。

  曹红蹲下去辫子绸带绑踩实

  2、用词语说句子。

  轻轻地

二、读句子

  流畅地朗读,读出词语之间、分句之间的停顿。

  1、慢慢读

  2、提速读

  3、常速读

  4、流畅地读

三、讲句子

  1、图解句意。看图读句子,把写图意的句子画出来。

  (1)看图1、一、二句

  (2)看图2、三、四、五句

  (3)看图3、六句

  想象第七句

  2、讲解句意。概括出句子的主要意思。

  (1)、一天,曹红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概括成“四素句”——一天,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去。

  概括成“三素句”——曹红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或一天,曹红上学去。

  概括成“两素句”——曹红上学去。

  (2)、曹红走过玉米地,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五素句”——曹红看见一棵玉米倒在地上。

  概括成“四素句”——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试着概括成“三素句”:

  (4)、一松手,玉米又倒下去了。

  试着说说句子的主要意思——

  (5)、怎么办呢?

  (6)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就很快地解下绸带,再扶起玉米,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还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

  a.看图3,写出写图意的句子: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b.补充分句(根据图画和句子中带点的词推想):

  (),

  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

  ()。

  c.理解每一分句的意思:

  她想起辫子上的蝴蝶结。——她想起蝴蝶结。她很快地解下绸带。——她解下绸带。

  她扶起玉米。——她扶起玉米。

  她用绸带把它和别的玉米绑在一起。——她把玉米绑好。

  她把玉米根上的土踩结实。——她把土踩实。

  d.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用下面的连贯动做演示句意。

  想起解下扶起用绑踩

  ·用关联词和动词按先后顺序组成一句话。

  关联词动词

  想起

  ↓

  就解下

  ↓

  再扶起

  ↓

  用、绑↓

  还踩

  e.概括出这句话的主要意思:

  她把玉米绑好。

  (7)、曹红看了看绑好的玉米,理了理辫子,飞快地向学校跑去。概括成四素句:曹红()()()。

  概括出每一句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成三素句:曹红()(

四、说句子

五、写句子

  1、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词语。

  (1)、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曹红()上学去。

  (2)、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曹红走过(),看见()玉米倒在地上。

  (3)、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曹红(),()向学校跑去。

  2、照样子写句子。

  (她)(蹲下去),把(玉米)轻轻地(扶起来)。

  ()(),把()轻轻地()。

  ()(),把()轻轻地()。

五、板书

  8、上学路上

  看见??

  扶起来

  曹红上学去倒下去向学校跑去

数学说课稿 篇6

  1、教学内容:

  栽蒜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开始,让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这个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于本节课学习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虽然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过栽蒜苗的数据记录过程,学生将得到的数据画在格子上,出现格子不够的情况,自然就需要改变原来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

2、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

  (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

  根据目标,结合实际,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二、说学情

  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感受与体验,由于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是一致的,相对来说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障碍。但本节课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信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与灵活性。

三、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需要学生课外实践、观察,课堂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学生学习时,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说一说,议一议,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画一画,评一评,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人课题

  播放课件,观察蒜苗15天的.生长过程。

  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一些实践活动,在教材中纳入一些活动性的课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对于这种活动,学生不仅是喜爱的,而且是投入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可以获得同步发展。

  (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

  1、说一说,汇报蒜苗第15天生长的高度。

  2、填一填。小组每个同学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统计表。

  3、试一试。给学生每人一张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他们会自己选择方法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

  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数据太大时,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学生会想出用两个竖条表示一组数据,但又不方便观察;有的会想出用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三个单位等等多种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格来定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这一环节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学生思维。

  5、根据交流结果,修改完善统计图。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自己着手根据讨论结果完善统计图。

  6、反馈交流,提高读图能力,并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我们创造出了条形统计图,不光要会画图,还要会看图,统计图的有什么优点?那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什么呢?

  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

  (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

  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课堂和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

  (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

  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

五、说预期效果

  通过本节课实践和学习,我预计学生都能根据数据的需要选择一个方格表示多个不同的单位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美丽的条形统计图,较好的解决问题。

六、说教学反思

  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栽蒜苗的实践活动没有进行,没有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曾想用口算比赛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这一内容,后来反复读教材,我的理解是当学生有了蒜苗长得越来越高的经验,他们在读数的过程中,将这个高度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吗?如果他们把读出的数理解成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吗?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一些体验有助于识图能力的提高,统计意识的形成。这不正是数学关注的吗?因此,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过程,以此弥补学生没来得及栽种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学生种后数据交给学生,当我与上课班级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我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了欣喜,为上好本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生遇到了格子不够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突破了这节课教学重难点。这些知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去做,而是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思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4020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