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5)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5

  说教材: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除法的求商方法,是在学生已经掌握2-6的乘法口诀,初步认识了除法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是学习除法计算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表内除法以及今后学习多位数除法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了解尝试不同的算法,体会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选择计算方法的能力。

  说学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答题卡、智慧星 课件

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边放课件边讲故事):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猴妈妈分桃”的故事。有一天,一群小猴到山下去玩,走着走着,看到一棵桃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就摘了很多。回家后,猴妈妈看到小猴们拿了这么多桃回来,可高兴了,说:“妈妈分桃给你们吃。”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师:小猴摘了多少个桃?准备每只小猴分3个,可分给几只猴子?

  (板书: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2)学生列式:12÷3=

  (3)分一分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分一分。(可以用其他的物体代替)

  (4)说一说分的过程

  可能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先分给第一只小猴3个桃,再分给第二只小猴3个桃,然后给第3只小猴3个桃,最后3个桃正好分给第四只小猴。……12个桃可分4只猴子。

  第二种:3个3个分,分给4只猴。(教师用课件再演示一遍分的过程)

  第三种:用乘法口诀计算。因为“三四十二”,所以12个桃可以分给4只小猴。

  2、揭示课题,学习新知

  (1)揭示课题

  (2)学习新知

  师:12÷3商是几?你是怎么算的?

  学生说后,再让同桌互相说一说是怎么算的。

  3、巩固方法,举一反三

  (1)提出问题。

  师: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只?

  (2)算一算,说一说

  让学生大声读题,读明白了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请做完的小朋友把你的想法和同桌说一说。

  (3)全班汇报、交流

  4、观察比较

  (1)师:从这两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独立思考、汇报

  (3)小结:这两个除法算式用了同一句乘法口诀“三四十二”

三、情境拓展,激励提高

  师:猴妈妈看到小朋友们这么能干,把题目全做出来了,非常高兴,想邀请小朋友们到他家去玩。可小猴们不服气了,想同小朋友们比试比试,小朋友们愿意比试吗?

  1、第一关:口算。(第24页做一做第1题)

  10÷2= 12÷6= 8÷2=

  10÷5= 12÷2= 8÷4=

  (1)让学生自己小声说一说,再写在答题纸上。

  (2)集体订正,课件验证。

  (3)让学生说说每组题有什么特点。

  2、第二关:送信。(第25页第3题)

  (1)提出游戏要求:把写有算式的信给部分学生,让他们把信放到相应的信箱里。

  (2)学生做游戏。

  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内容丰富、生动,重点突出,课堂上,我的主导思想就是希望自己能用好这些丰富的信息,把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设计练习时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密度。

  四、全课总结

  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为了使大家更能清楚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首先让我们共同解读《课标》规定的“初中年段的音乐教学的学段目标”和“音乐教学的四个教学领域”。

一、学段目标

  1.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活动。

  2.提高音乐感受与评价鉴赏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

  3.发展表现音乐的能力。

  4.丰富和提高艺术想像和创造力。

  5.培养丰富的生活情趣和乐观的态度,增进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

二、音乐教学四个领域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音乐与相关文化”这一教学领域、以湘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艺苑风景线》为例进行展开说明。

三、本单元课标要求

  理解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并懂得:音乐是有组织的、流动的乐音和音响,它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听赏时的联想活动来品味的。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美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并让学生了解: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作品能直观形象地再现人物和自然景观,而音乐是非具象的听觉艺术,往往需要通过联想来体味和认识作品的创作意图。正由于此,音乐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将电视专栏与音乐进行搭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电视专栏没有音乐是不可想像的,但若是不加选择地乱用音乐,也是不行的。由此,能够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达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感受到音乐对于影视专栏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编者意图、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教学内容分析。

1.编者意图:

  本单元属于“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领域,是贯彻音乐教育新理念与印证国家《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通过探讨、感受音乐与其他艺术门类的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音乐的意义及其在人类艺术活动中的价值。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它虽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对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在更多的情况下,有蕴含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互动之中。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

3.教学目标

  (1)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运用所学过的知识积极探索音乐与其他艺术的联系,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运用能力。

  (3)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对文艺活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并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

4.教学重难点

  重点:(1)对音乐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关系有初步的认识。

  (2)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实践能力。

  难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能将音乐与其他艺术进行综合表现。

5.教学内容分析

  单元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知识树的形式展示)

  第一部分是“音乐与意境”。这一部分体现了音乐与诗歌、语言的关系。教材选取了《晨景》、《嘎达梅林》、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第二乐章、《夕阳萧鼓》四个音乐片段,并提供了四幅画面。让学生用诗歌、语言描述画面,并联系画面听赏四段音乐,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音乐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能够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并懂得:音乐是有组织的、流动的乐音和音响,它的内涵是需要通过听赏时的联想活动来品味的。

  第二部分是“音乐与人物形象”。在这一部分,教材选编了两段表现人物形象的音乐作品,每段音乐都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其中《舍赫拉查达:苏丹王与舍赫拉查达》刻画了凶残的苏丹王和温柔的舍赫拉查达的形象,《两个犹太人》则刻画了一个傲慢、冷酷的盲人及一个可怜、悲哀的穷人的形象。这两段音乐的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明。

  第三部分是“同主题的音乐与美术作品”。在这一部分,教材选取了四段音乐,并提供了四幅与音乐主题相同的美术作品: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水墨画《战马奔腾》、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浮雕《马赛曲》。让学生听音乐、欣赏美术作品,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美术”的联系,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特征,并让学生了解: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作品能直观形象地再现人物和自然景观,而音乐是非具象的听觉艺术,往往需要通过联想来体味和认识作品的创作意图。正由于此,音乐具有更广阔的表现空间。

  第四部分内容是“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片头音乐”。这一部分是认识音乐与姊妹艺术——“影视”之间的关系。教材将其分为两个板块。在第一个板块“为电视专题栏目选配合适音乐”中,教材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三个音乐专题栏目,并提供了音乐片断。让学生在聆听这三段音乐后,将音乐与电视专栏进行搭配,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电视专栏没有音乐是不可想像的,但若是不加选择地乱用音乐,也是不行的。由此,让学生切实感受到音乐对于影视专栏的重要意义。更进一步地说,音乐对于影视节目的重要性还不仅如此,各种娱乐节目、综艺栏目、广告、电视剧、电影等等,都是离不开音乐的。由此,教材设计了第二个板——“听赏三部电视剧的片头歌,从音乐风格和意境等方面,探讨片头音乐与剧情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影视艺术与音乐的密切关系,体会音乐对于影视艺术的独特作用和功能。

五、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生理、心理日趋成熟,参与的意识和交往的愿望增强,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增多,在学习上形成自己的初步体验,表达情感的方式有明显变化。应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巩固和提高表现音乐的基本技能。扩大音乐欣赏的范围,更有意识地将音乐的人文内涵融入教学中。八年级学生正值变声期,要适当减少唱歌的数量要求,注意嗓音保护。但是,作为城乡结合部的学生,网络搜集方面的学习可能欠缺一些。

六、教学设想

1.课时安排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可在三课时内完成,即“音乐与意境”、“音乐与人物形象”一课时;“同主题音乐与美术作品”及“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片头音乐”两课时。

2.教学组织形式:(也就是教法学法)

  以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

3.教学思路

  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在更多的情况下,它蕴涵在音乐鉴赏、表现和创造活动之中。为此,这一领域教学目标的实现,应通过具体的音乐作品和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来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多听赏、多体会,并调动学生积极上网搜寻相关的音乐素材及背景资料。

  (1)在第一课时“音乐与意境”、“音乐与人物形象”里,介绍第一部分”音乐与意境”时,教师可先让学生用语言、诗歌描述四幅画面,然后听赏四个音乐片断,让学生描述出音乐中所描绘的意境;也可让学生先听赏音乐,然后根据音乐中的意境,创作散文、诗歌,并启发学生探索音乐与散文、诗歌之间的关系。建议设计一个“音乐与散文、诗歌”的话题,师生共同参与讨论;第二部分“音乐与人物形象”,教师可设计成音乐剧的形式,让学生听赏、参与。教师可让学生先听音乐,然后分组讨论,通过想像来设计人物形象,并上台表演。学生也可依据音乐自行设计剧情、对白、形体动作、服饰、道具等,但这一切内容必须与音乐结构保持一致。而后,教师还可组织学生一同对表演进行评价。若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理解不够,教师也可先对作品和作者进行简介,并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做简单的引导、提示。

  (2)在第二课时“同主题的音乐与美术作品里”,教材选取了四段音乐——《人民英雄纪念碑》、《战马奔腾》、《伏尔加船夫曲》、《马赛曲》,并从不同国家、不同种类、不同风格、不同意义等方面,提供了四幅与音乐主题相同的美术作品:中国浮雕 《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国画《战马奔腾》、俄国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入》、法国浮雕《马赛曲》。教师可先从美术的角度,组织、引导学生运用巳学的美术知识,观赏并讨论这四幅美术作品。对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法国浮雕《马赛曲》,还应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及作者。这些资料也可由师生在课前收集,上课时以学生介绍为主,教师只做补充说明。然后让学生听赏同主题音乐作品,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音乐小博士的提示语。在这一环节,教师还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两组活动。一组是选取一段音乐片断,让学生为其选配同主题的美术作品;另一组是选取一幅美术作品,让学生为其选配同主题的音乐作品。所需的音乐及美术作品可由师生课前准备,也可鼓励学生即兴创作。

  (3)在第三课时“电视栏目和电视剧的片头音乐”里,教材呈示出两个板块。在第一个板块中,可让学生将听到的音乐片断与教材上呈示的电视专题栏目搭配,并让学生讨论电视专栏音乐与电视专栏内容、特色之间的关系:电视专栏音乐应在旋律、风格等方面集中体现专栏内容和特点,并能雅俗共赏,吸引观众。在第二板块中,教材选取了由中国三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的片头歌。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前收集这三大名著的有关资料,并带到课堂上来讨论,为探讨片头音乐与剧情的关系做铺垫。教师可将这三首片头歌的MTV或电视片断播放给学生欣赏,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三部名著的有关内容。然后,可组织学生从音乐风格和意境等方面,探讨片头音乐与剧情的关系。在这一部分,教师也可充分利用宽带网,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网络搜索有关资料,再行讨论。

七、教学评价

  1.能否理解声音艺术与语言艺术的关系,并恰当地选用音乐,烘托诗词、散文的意境。

  2.逼过艺术作品,能否感知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在表现材料和表现形式方面的相同与不同,以及音乐在与美术综合表现时,二者的主题的一致、协调。

  3.能否结合所熟悉的影视片,表述对音乐背景或主题音乐的认识。

  4.能否运用综合艺术表现手段,即兴创意与设计音乐活动,并大胆、自信地表现出来。

  以上就是我以湘版音乐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艺苑风景线》为例,针对音乐教学其中的一个教学领域——“音乐与相关文化”进行了说教材展示,说的不到不是之处,恳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47012.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