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说课稿(3)

说课稿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人教版教材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第41页例2及课堂活动,第51页练习六中的第1、2、3题。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具体的问题。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意图,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比例的意义,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②能运用比例的意义或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并会组比例。

  ③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意义或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并能正确地组比例。

  5、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主要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二、说程序设计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学生在单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上没有多少困难,但是比和比例的意义容易混淆,基于此,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在引入上我直接提示课题,引起生对学过的比的知识的回忆。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学习基础是“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我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让学生复习了比和求比值的知识,比的基本性质,让生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这种情景下,用出示例1进入对新知识的学习。

  (二)教学新课

  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我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这样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比例的秘密,整个环节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学完比例的基本性质后,告诉学生,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除了根据比例的意义,也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来判断,为巩固练习一作一个铺垫提示。

  (三)课堂活动

  书上第50页,要求小组合作完成,改变了书中“任意抽出4张”的要求为“任意选出4个数字组成比例”,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写比例,交流写法。

  设计意图:巩固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

  (四)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本训练

  (1)练习中的第1题,可用不同的方法来判断,先让学生独立判断,再全班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

  (2)练习中的.第3题,这儿的设计意图应该是:让学生根据当前所学的知识猜数,一方面巩固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知识,另一方面,为下节课“解比例”做铺垫: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知道了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另外一项,这是为下节课 “解比例”作准备。

说课稿 篇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旅游团的旗帜和标志》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内容

  本课是根据人美版七年级第14册第11课 《旅游团的旗帜和标志》进行的扩展与延伸,旨在引导学生认识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了解设计艺术所运用的基本美术语言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与动力,培养学生平面设计能力、创造和创新能力。本课扩展的教学内容是根据盖帝保护协会在1993年到1998年倡导的一项新一代标志的活动。(参看标志中心)活动要求9至13岁的青少年拍下他们个人或是公共标志并评论标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标志有多种,地址标志是沿着道路起指示作用的物体。标志也可以是生活道路上的标记。对我们而言,它可以是有一定意义的地点、人物或形象……

  2.说教材目的要求与目标

  中学美术课程体系是一个跨学科的体系,它涵括了艺术、语言艺术、地理和历史,它要求学生:

  ①发展自己对标志的理解或定义。

  ②深入思考哪些对他们具有特殊意义的地方。

  ③确定并深入某个特殊地方或某种思想,来做为全班的标志,并通过展览来表明他们的标志。

  教学目标:让学生深入考虑和明确他们生活中的特殊地方。在他们深入到自己的标志概念中的时候,已经了解了艺术家和其他人都深入并歌颂过对自己意义特殊的地方。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发展自己对标志的定义,扩展标志的的概念。

  难点:了解为什么标志对社区、城市、国家和世界都很重要。

  4.说课时安排、教具准备等。

  根据全班的能力,每项活动用一课时。

  教具准备:工作单复印件(本课有三份)和课件。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学法:

  活动1:选择一个特殊的地方。

  作业单1

  活动2:讲述这个特殊地方的故事。

  作业单2

  活动3:艺术地表现这个地方。

  艺术档案夹3

  三、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选择一个特殊的地方

  路茜利帕德(1997年)说过:“自然、文化和历史的交融……形成了我们脚下的一片净土——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地区,我们的住所”。为使学生发展自己对“标志”的理解,必须引导他们深入某一地方或地区思想状况。首先要选择对学生来说有特殊意义的一个地方——他们的家。通过提出问题,学生将用一种全新的视野重新审视这个地点。通过启发,学生还会把自己与这地方联系起来——自己的记忆,自己的故事——也会思考这个地方和个人生活的联系,重新认识和定义自我。

  问题与活动

  ⑴想出一个对你而言比较特殊的地方——一个你不想别人破坏或是你想一辈子记住的地方。

  ⑵列出这个地方你最喜欢的三点。这能帮助你思考为什么要去那儿和你在那儿做什么。

  ⑶回忆你在所选择地的美好时光。以此开头来列举:“我记得当时……”

  ⑷回忆你在所选择地的伤心往事。以此开头来列举:“我记得当时……”

  ⑸如果没有在此地生活的经历,你的生活会缺少什么?

  ⑹把以上的各种想法写成一篇短文或一个故事.描述这一特殊的地方,说明它对你而言如何重要。

  学生档案夹1:把以上问题的思考填写到作业单1内。

  第二课时:讲述这个特殊地方的故事

  “一个标志能指示出一个地方的特殊性。如果把二者拆开,剩下的就只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空荡荡的空间”。

  要求学生主动地深入调查某一特殊地背后的故事,还要记下这特殊地方受到保护的程度。并指出它怎样以及为什么受到了或末受到保护。

  问题与活动

  ⑴思考一处和你所选地相似但又不同的地方。列出两点相似之处和两点不同之处。

  ⑵把思考范围从家庭扩展到更广阔的世界范围。世界上有和你那处相似的地方吗?你对此了解多少?它们使用的方式相同吗?你认为它们对使用者来说意义特殊吗?你认为这些地方对世界上的人有益吗?

  ⑶想像你那处特殊地方会讲述自身的故事。它会说些什么呢?

  ⑷以此处地方的口气写一封信(假设此处地方会写信),这封信发给你的家人或社区里的其他人——如市长,让此处地方在信中讲述自己的历史,信中内容包括:怎样在遭受破坏的情况下最终保存了下来,是否和为什么要为以后进行保护。并就怎样使它在以后继续得到保护提出建议。

  学生档案夹2:让学生把信写在作业单2

  第三课时:艺术地表现自己选择的地方

  “标志就是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地方一个我一去就觉得它特殊的地方。”不同文化范畴内的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摄影等,向我们讲述对他们或我们所有人都有很重要的各个地方。有时候是真实地再现这个地方,有时候用浪漫化手法表现它们,有时候从艺术家自己所处的文化背景理解对之夸张变形。。学生通过欣赏这些作品来吸取营养,指导自己所选标志的艺术创作。

  问题与活动(课件展示)

  艺术家常常在他们的作品中向我们展示出特殊的地方。一般来说,这些艺术家是希望欣赏者通过思考他们所表现的特殊地方而作出相应的反应。在以下的活动中,请同学们集中注意观看展示的画面。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幅。

  ⑴你看到了什么?艺术家向你表达了什么?描述你在艺术作品里看到的内容。此幅作品表达出了什么样的心境和情感?艺术家是怎样运用材料和技巧来表现这些心境和情感的?

  ⑵思考自己在欣赏的作品所描绘的地方时如何定位:这个地方是太大还是太小?是熟悉还是陌生?你觉得自己是这个地方的一部份吗?还是觉得自己只是一个遥远的观者?

  ⑶艺术家有时把他们要表现的地方看起来特别逼真,有时候又使其幻化或是在某种程度上比现实理想。仔细观察艺术家向你展示一个特殊地方的方式。是现实化?还是幻化?或是在某种程度上理想化?

  ⑷你与所表现的地方有什么联系? 你觉得你会保护这一地方吗?还是会完全忽视?你觉得在现实生活中你去过那儿吗?或者这就是你希望有一天能去的地方?

  ⑸找出关于艺术家的情况,即生活的时代和居住的地点,以及其他的艺术作品。这位艺术家经常以地方为题材来创作吗?地方的灵魂看起来对艺术家重要吗?什么让你这样认为?你有什么样的依据呢?

  ⑹就你思考过的艺术家的某幅作品,写一篇短文,阐述一个特殊地方在作品中担任的角色。运用你对作品的最初看法,加上你发掘的有关艺术家的情况和他的其他的作品,帮助你进行短文写作,将上述思考填写到艺术档案夹3里。

  画面来源:

  阿尔伯特比尔斯达特:《U形谷》(大约1875年)

  约翰比格斯:《鸟枪》、《第四病房》(1987年)

  阿戈勒斯德勒斯:《麦田》、《敲碎公园垃圾》(1982年)

  沃克艾文思:《穿过新耕种的田野》(1948年)

  罗伯特郝卓斯:《活动的印第安人山庄》(1988年)

  尤特嘉娃海卢斯基:《大桥》、《阿塔克百年末遇的大雨》(1857年)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yuwen/shuokegao/434701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