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中秋节的作文1200字(2)

1200字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中秋节的作文1200字 篇3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它与春节、端午节同称我国农历的三大传统节。它始见于《周礼》:“中秋夜,鼓士击鼓,吹幽雅(乐),以迎寒。”为何谓之“中秋”?南宁末陈自牧撰的笔记《梦梁录》:“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

  于中秋节的传说,虽然其论法不少,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特别是以嫦娥奔月的说法为主。

  中秋节赏月、拜月的习俗几千年前就已存在。《礼记》中记载的“秋暮夕月”,即是拜月神。周代的八月十五夜都有举行迎寒和拜月的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就颇为盛行了。早在南宋就有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写道:“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足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中秋节的热爱之情。

  “中秋拜月”从何而来?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的品德入宫。虽未得宠,但在某一年的八月十五夜赏月时,天子在朦胧月光下见得她,觉得她美丽出众,便立其为皇后,此后便有“中秋拜月”的习俗。

  现代人依然喜于拜月。中秋节的晚上,当皓月初升时,各家各户的妇女便在庭院、埕口或阳台等可以直接望见圆月的地方上设香案,并以月饼、瓜果、芋头、云片糕等食品供拜。因为他们深信“月娘”(即月亮)是有灵魂的,她能保佑全家人平安、健康。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及祭祀者与鬼神的亲疏关系和对他期盼的大小来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可见现代人是在传承古人的思想。虽然这颇具迷信色彩,但却不曾断承。

  提起中秋节,相信大家都会首先想到月饼。月饼已成为月亮的象征,不仅因为它圆得像月亮,更因为它的陷是甜的,让人想到月圆的美好。唐代已有带陷饼食,苏东坡有咏“小饼诗”:“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糖)……”以饼喻月。清代诗人袁牧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有月饼制法,称“食之不觉甚甜而香松油腻,回异寻常。”

  现代人已将月饼发展成“个性”的模样。先是陷之奇特,明明写着“绿豆陷”,而入口却毫无绿豆味。难道是我们的味觉都出现问题了?大部分月饼已都内含鸡蛋黄,味道微咸,甚是油腻,却和甜味相和,入口为佳。此点创新是值得肯定的。但月饼的包装却让人担忧,譬如有种陷为水果酱的月饼,味道清爽甜美,价格却相当昂贵,原因在于其豪华复杂的包装。还有,月饼种类众多,也确实让人眼花缭乱的。站在人山人海的月饼市场中央,难道你不会迷失自己?如此富含商业色彩的月饼不免让人产生怀疑:所谓的“中秋佳节”已变成了“商业佳节”?这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中秋的圆月,给人以美好的象征。月之圆兆人团圆,由此引发了远在他乡的人思乡和怀念亲人之情。早在唐宋时期,“咏月”诗词已甚多,因此“中秋节”一直富含诗意,诗人把圆月谓之“诗月”。譬如范仲淹的《苏幕遮》,堪称是一首游子思乡怀旧的词中绝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词的上阕以多变的镜头,从仰视、俯视、平视、远视的角度,既写眼前丽景,又写故乡遥隔,秋色惹人愁的情怀。下阕则层层深入,从夜夜难寝,月楼独倚,借酒浇愁愁更愁,写出了乡愁萦绕缠绵,无法排遣的柔情。

  如今,这种柔情依在。皓月当空时,一家团聚的把酒唱明月,叙故事,尽情展欢颜;远离他乡者轻叹息,把酒问明月,何时归故里。他只能祝愿远方的亲人平安健康、生活幸福,愁情满肠。于是,和家人“千里共婵娟”只能在梦里出现。

  事实上,中秋节是美好的,它富含文化色彩,给人的生活增添了不少快乐和精彩,是我们永远的财富。在商业化日趋明显的今天,作为传统节日中秋节不应因其而变质。它的源远流长,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安定,是我们共同不可推卸的任务。

中秋节的作文1200字 篇4

  今年的中秋节又来到了,不禁想起了前年的中秋节。

  记得前年的那天(一号)早晨看了国庆大阅兵,我最喜欢欣赏这种场面的军人风姿;接着中午去了乡友处吃寿酒,当然贵客仅此我一人而已,我的贺礼就是我的墨宝,一幅四、二尺见方的草书,这也是之前乡友电话反复叮嘱的。

  国庆且不谈,闲话中秋罢。10月1日回的乡,3日中秋节,感觉到中秋节好象热闹些,一是恰逢60年国庆,二是8天长假供人消遣,所以大家、小家一齐团聚,很有些过年的味道来了。中午姐姐一家三代来看节,八十开外老母亲忙了一大桌,多少个菜我没数,后来桌子放不下了。晚上草草地解决晚餐,打算独步赏月。这时母亲也和几个老太散步去了,有趣的是她散步前用一次性环保杯盛上点饭菜,说带给一条流浪猫吃,据她说这条猫极有灵性,每天傍晚都会准时在路旁等侯呢,呵呵,这也是拯救小小生灵的行动嘛。

  傍晚,天色暗了下来,我点上支烟慢慢步出楼宅来顺着右边一条小道漫步而去。这条路边新建了不少简屋,显然是附近村民为了拆迁增加补偿而建的,所以住的人很少,路上走的人也少,不多远就到了一片田地,稻田水稻快成熟了,散发着阵阵稻香,这熟悉的稻香令我想起了少年时参加田间劳动,收割稻子的场景来,我割稻担稻就是在那时学会的这田野东面是沟渠,扬柳两岸,这柳涛夜间浑然如雾中山峰,月大如轮,就悬在这峰峦之颠上方,这月初上,不皎,徽红,淡淡云层衬托着,如待估的娇娘;向北一条田畴小径,顺径悠然小步,再看那月时,又如待嫁新娘,满面桃花,如银如盘,皓光照人;徜徉着横在眼前的已是一池清荷,荷香伴着水土清香裹着那稻香迎面而来,此时没一丝风,小草间吟唱着几调虫歌,细听这虫唱是多声部,兼重唱,又兼轮唱,应和巧妙,和谐自然,歌唱中似乎那月光更明了,更亮了。仰望那月,边缘没一点残缺,银色光蔼洒满苍穹泻向大地,犹出嫁新娘,明眸皓齿,端庄艳丽,自然美呼应装饰美,不由想起了沉鱼落雁与闭月羞花。回走又是一般景致,皓光中的近山逶迤,山脚处那沪宁线上的和谐号高速列车往来穿梭,迅急奔驰着。走近民屋时,抬头看看天,大月当空,又悬于屋顶山墙之上,好一派农家月色图。

  这不禁令我想起儿时乡间的中秋之月,那确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儿时那一次的中秋夜晚,母亲烧了好菜要我与三哥一起送点给外婆去,那静静的夜令人陶醉,路上一个行人也没有,我俩一前一后走在高高的江堤上,明明的月光静静地泻下来,大地犹如浸润在淡淡的牛乳中,这月光把我们俩那小小移动的身影清晰地投映在堤边的田野里。不一刻就到了外婆家,交了差,就回返了,临走时外婆拿了吃的给我们,现在可记不清吃什么好吃的了。

  另一次中秋之夜,无月无光,说是天狗吃月亮,全村响起了敲打器皿的声音,母亲对我们笑着说,你们也敲呀!把天狗吓跑月亮不就出来了嘛。这一下哥敲起了大脸盆、我敲起了小瓷盆了,和着全村的响声,此起彼伏,敲累了,看看月亮连影子也没有,全村的敲打声也稀疏了,干脆回去睡觉,梦中捉月罢。那时乡村的中秋节,家家都要做月饼,用沙糖和芝麻粉做馅,用糯米面做饼,芝麻粉是用芝麻放在大石皿里人工捣就的,不过这个活有点技术,也要有点力气,一般人是举不动那石捣子的,即使举得动不会用巧力也不行,我却会做,因为我磨练的多,当时我家就有这石臼,左邻右里都来借用呢!

  每到中秋这个季节,乡间里都充满着节日气氛,那种浓浓的乡俗、乡音、乡情、乡间之月让土生土长的乡娃终身难忘着呢!

  漫步之中,不知不觉回到了宅楼下,楼上的灯光已熄了。

  一晃今年的中秋节又来到了眼前。刚巧,我快完成这文章时二姐的电话来了,问了:“过几天中秋节了,三天假呀,回来转转吧!带点腌胡椒回去”。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1200zi/339040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