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冬至的作文700字

冬至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精品】冬至的作文700字汇总8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作文,肯定对各类作文都很熟悉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至的作文700字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冬至的作文700字 篇1

  还在儿时就知道冬至这天必吃饺子,当时不明白其中的真正含义,只记得妈妈的那句话: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那个年月饺子是很好吃的食品。

  一般情况下是吃不上的,所以很期盼冬至的到来可以有饺子吃了,这是我家的传统习惯一直沿续到现在。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和进程,古老的传统文化节日,不断的被国民所认同和传承。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民间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辞官回家乡时正值冬季,他看到乡亲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搭起医棚;支起的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

  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分给来求药的每个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妖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学着“妖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医圣张仲景距今已有1800年了,但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之恩。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现今人们讲究进补养生保健,在严冬季节里进补是多数人的选择。从中医养生方面讲,冬令进补也是在冬至前后;三九天开始。民间早就有“冬补三九”的说法。冬至是数九的开始,因此民间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数九寒天”,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的说法。

  《九九歌》就是从冬至这天算起,以九天作一单元,连数九个九天,到九九八十一天,冬天就过去了。

冬至的作文700字 篇2

  今天是冬至,是一年四季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叫做是鬼节,是一个活着的人拜祭已故亲人的日子,子。冬至是为死者送寒衣、固房屋的日子,家家户户用火纸剪制衣服,焚于墓前,尔后添土。

  天是阴的,地是潮的,这种湿冷的日子,把我的思绪牵入到无尽的回忆父亲中。父亲离开我已经六年了,但是父亲的音容笑貌还是那么生动在眼前晃动。在我小时侯的记忆中,父亲是严厉的。由于父亲长年在外谋生,两三年才能见父亲一面,所以对父亲没有特别的亲切感觉。尽管父亲每次回来都要拉着我的手,仔细端详着我,每次都说我最象他,不仅是人长得象,脾气也象。父亲一般都是过年时候才能回来一趟,冬天里我的手脚都是冰冷的,而父亲每次总想把我的手脚放到他怀里取暖,但是我每次都会恐惧的把手抽开。不为别的,就因为难得见父亲一面,对他太陌生,而父亲有些时候脾气暴躁,每当生气的时候就会瞪着他那双大大的眼睛,弄得小时侯的我非常的怕他。父亲在外面闯荡多了,故事特别多,口才也好,每次总是既害怕他又经不住他故事的诱惑而靠近他。父亲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尽管他没有读过书,但是他却学会读书看报,学会了写字,而且在他年老的时候还开办了裁缝培训班,自己亲自主教。也因为他自己没有读过书,他把读书的希望寄托在我的身上,记得我第一次高考,由于紧张,没有发挥好,与大学生活檫肩而过。我灰心了,想着家里家境并不是很好,准备去学雕花,而父亲却怎么都不同意,一定要让我继续读书,告诉我只要我读书,他再苦也供我。想想现在自己能够拥有这份工作,如果没有父亲当年的激励怎么可能有我的今天?而对于我来说,明白这个道理似乎太晚了点,由于小时侯与父亲缺乏沟通,对父亲一直存在着偏见,而这偏见又影响着我对他的态度。一直到父亲离开我,我都没有好好的孝顺过他,尽管在他卧病在床的时候,我意识到了父亲时日不多,想好好守侯他的时候,他却已经匆匆的离开了我……

  今天是冬至,不知道在天堂里的父亲是否能感觉到女儿我对你的这片深深思念之情?尽管没有时间到你坟上亲自上香一柱,希望父亲能感受到女儿在这里为你点上的心香一柱……

冬至的作文700字 篇3

  冬至这一天是一年中最长的一夜,许多人家利用这一夜,用糯米粉做"冬至圆",为了区别于后来的春节前夕的"辞岁",冬节的前一日叫做"添岁"或"亚岁",表示"年"还没过完,但大家都已经长了一岁。

  我国各地的风俗民情虽各有差别,但大致是相同的。作冬至圆时,经常应孩子们的要求捏一些小动物,小猫、小狗、小兔子、小老虎等等。孩子们每到此时都很高兴。吃冬至圆以前,在门窗桌柜床灯的后面,都要分别粘一个冬至圆,称为"耗晌",要等到"送灶"以后才能烤食。如果这时家里有孕妇的话,冬至圆发了,就会生男,否则就会生女。吃冬至圆时入口必须成双成对,以求吉利。吃到最后只剩两粒,已婚的人将会万事如意,剩下一颗,单身未婚者将会凡事顺利。还有些家庭在傍晚,用应时的果品、三牲拜神祭祖。也有在这一天"晒冬米"的,就是把白米用水洗过,在这天的阳光下曝晒后收藏起来,留给日后有病的人煮粥吃。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

  冬节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节丸”,潮汕有“冬 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孩子们最盼吃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来都要问天亮了吗?然而天好像要与孩子们开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节夜,啰啰长,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谣。其实,每年到了冬至这一天,夜的时间最长,冬至过后,才逐渐变短。昔时潮汕城乡在冬至日还有以甜糯米丸拜“司令公”,备三牲祭祖和扫墓的习俗,冬至扫墓叫“过冬纸”。人去世未满三年,后代扫墓应在清明节“过春纸”,以后才“过冬纸”。冬至扫墓,因为冬天少雨,阳光充足,在山野举行祭祖较为方便,也借此郊游,起娱乐身心作用。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南方有些地区冬至吃汤圆,据说是从赤豆糯米饭发展而来的。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dongzhi/333089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