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关于读书作文

读书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关于读书作文1

  身边有这样的人,非常认真的读书,从头读到尾,是个特别喜欢读书的人,因为坚持的原因还是读了不少书。读书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也没有自己思考的能力。我认为一个人只读书是没有用的,因为这样子不管多少本书都不会有进步的。

关于读书作文

  因为还小,所以可能有点读不懂,比较深刻的书。例如《百年孤独》这本书,我记得有一次在打车的时候,司机师傅跟我聊到这本书。因为是业余工作,是司机师傅的话,我会觉得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滴滴司机。当我与同伴提起,我要把《百年孤独》这本书看完的时候,司机师傅明显惊讶,我这年纪,在看这本书。

  司机师傅解读的非常深刻,从这本书,还说到了中国的近代史的状况。并且觉得我这个年纪,读懂这种书是一种难得。其实我并没有看完,所以我还并不是完全的懂。但是也觉得有些悲凉的感觉,但我相信不仅仅如此。

  但是同样读完这本书的我的那位同学,却只是单纯的认为这一本书不怎么样,甚至有些恶俗。每个人都在说,都有自己的见解,我并不想去反驳他什么,只是我觉得,不要等我问他,问他看完书的感受之后,他才会思考自己为什么看这本书,知道这本书讲了些什么。而是在他读书的时候就应该去思考这些问题,只读书不思考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读的书多,你也不会懂的什么的,也许你懂的那些浅显的道理,但是你懂不了其他弦外之音,你也懂不了自己。

  读书,是一件很平常普通的东西,却是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拿出时间去看书,同时也是与书对话,不要一味地以为书只是书。

  读好书,但不要只读书。

关于读书作文2

  太好了,太好了! 一听这声,就知道是爸爸又买 好吃的 来喂我肚子里的 小书虫了 。

  我兴奋地拿起书,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谁知,不一会儿,一个人一下子把书拿走了。 干什么呀! 我生气地说。 吃饭去,菜都凉了! 妈妈说,听声里也有几分火气。 那也犯不着抢呀! 我不满, 你可以喊嘛! 我叫了那么多遍,你不听,还说我没喊,真是! 啊? 哎,我心想:怎么会没听见呢? 还不快去吃饭,学习要有这一半认真就好了!

  我不情愿地吃完饭,又开心地拿起书接着看。 作业写完了吗? 写完了! 家庭作业呢? 没 没有。 那还不去写? 哦。 哎,我在心里深深地叹了口气。匆匆写完作业,刚想去拿书,只听妈妈说: 快去刷牙,都几点了! 哦。 我有气无力地回应了一声,刚拿起牙刷,我的心又飞到书里,趁妈妈不注意就边刷牙边看书,心中一阵窃喜,不知不觉口水已 飞流直下三千尺了 。刷完牙,我又陶醉在书中了。 快去睡觉! 哦。 我回应了一声,可书像一块磁石一样吸着我,拔不出来。妈妈生气了,一把抢过书,生气地说: 你再看,我把书给撕了。 一边说,一边把书扔在了地上。看着躺在地上的书,我的眼泪像开了闸的阀一样涌出来。

  夜晚,我躺在床上,看着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心想:看书也有错?

关于读书作文3

  以前在书店里常常可以看见有所谓《读书秘诀》《作文秘诀》之类的小册子,内容毫无价值,目的只是骗人。但是,有些读者贪图省力,不肯下苦工夫,一见有这些秘诀,满心欢喜,结果就不免上当。现在这类秘诀大概已经无人问津了吧!然而,我觉得还有人仍然抱着找秘诀的心情,而不肯立志用功。因此,向他们敲一下警钟还是必要的。

  历来真正做学问有成就的学者,都不懂得什么秘诀,你即便问他,他实在也说不出。明代的学者吴梦祥自己定了一份学规,上面写道:

  “古人读书,皆须专心致志,不出门户。如此痛下工夫,庶可立些根本,可以向上。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看来这个学规中,除了“不出门户”的关门读书的态度不值得提倡以外,一般都是很好的见解。事实的确是这样。不管你学习和研究什么东西,只要专心致志,痛下工夫,坚持不断地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最怕的是不能坚持学习和研究,抓一阵子又放松了,这就是“或作或辍,一暴十寒”的状态,必须注意克服。吴梦祥的这个学规对我们今天仍然有一些用处。

  这种学规早在宋代就十分流行,特别是朱熹等理学家总喜欢搞这一套。但是其中也有的不是学规,而是一些经验谈。如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写道:

  “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人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用现在的眼光读这一段文字,也许觉得他的见解很平常。然而,我们要知道,陈善是南宋淳熙年间,即公元十二世纪后半期的人。在那个时候他就能够提出这样鲜明的主张,也算是难能可贵的了。他主张要读活书而不要读死书,就是说要知入知出;要体会古人著作的精神和实质而不要死背一些字句,就是说要体会古人用心处而不可死在言下。不但这样,他还反对为读书而渎书的倾向。他主张读书要求实际运用,并且要用得灵活,即所谓“透脱”。你看他的这些主张,难道不是一种反教条主义的`主张吗?他的这个主张,过去很少有人注意,因为他的声名远不如朱熹等人,但是他根据自己读书的经验而提出了这种主张,我想这还是值得推荐的。

  宋儒理学的代表人物中,如陆九渊的读书经验也有可取之处。《陆象山语录》有一则写道:“如今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接着,他又举出下面的一首诗: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这就是所谓“读书不求甚解”的意思。本来说不求甚解也并非真的不要求把书读懂,而是主张对于难懂的地方先放它过去,不要死扣住不放。也许看完上下文之后,对于难懂的部分也就懂得了;‘如果仍然不懂,只好等日后再求解释。这个意思对于我们现在的青年读者似乎特别有用。

  至于我们现在提倡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主张古代的读书人却没有胆量提出。古代只有一个没有机会读书的木匠,曾经有过类似这种思想的萌芽。这个人就是齐国的轮扁。据《庄子》《天道篇》记载:“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日:敢问公之所读何言耶?公日:圣人之言也。日:圣人在乎?公日:已死矣。日: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接着,轮扁还介绍了他自己进行生产劳动的经验。他的话虽然不免有很大的片面性,他不该把一切所谓“圣人”之言全部否定了;但是,他反对读古人的糟粕,强调要从生产劳动中去体会,这一点却有独到的见地。

  我们现在读书的态度和方法,从根本上说,也不过如此。而这些又算得是什么秘诀呢?如果一定要说秘诀,那么,不要秘诀也就是秘诀了。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1718379.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