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余秋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明丽堂皇的页篇亦免不了留下晦暗的阴影,所以我愿意选择走进文化本身。细细研读《文化苦旅》,静心浅品,了解文化苦旅及其存在的意义。

  我想必每个人对旅程的感觉应该都是美好的,因为我们可以去一个自己不曾生活过的地方。穿过这个陌生地方的每一条街道,领略不一样的风景和风土人情。同样,这些也是我对旅程的一个想法。

  当我第一眼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游记散文《文化苦旅》的时候我的心中不免有了疑问。旅程应该是享受的、快乐的,余秋雨先生为何要在“旅”这个字前面放一个“苦”字,他的旅程是不是和我们的旅程又有别样的不同。我们现在的旅游理念多为拍拍照,买买纪念品之类的,去的也大都是一些繁华城市,名胜古迹。这种旅行的方式反而使我们忘了一个地方它那从千古传递过来的文化底蕴。作者书中的足迹断不了一些诸如莫高窟、都江堰、武侯祠等著名景点,但也不少浓墨着笔于一些不为我们熟知的地方。一种把旅程赋以文化,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文化苦旅》这本散文集中的文章,作者的修辞、语言都较现在流行的散文有着很大的区别。现在散文多是优美、细腻之词,读后让人联想到的是娇柔之美。但是在这本书中的散文,各个旅程的描写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多是朴实的文词。读起来让人感觉是那种肃穆的静谧的美感。

  我想这本书中的每一处文化,每一位在文化这本厚厚的字典中留下过绰约身影的人,他们所存在的意义都是一样的。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岁月在文化的眉间留下悠然的印记时,我想,那边是文化存在的最温暖的方式。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就充斥着每一寸土地,每一颗炽热的心。

  以前也曾听过对这本书不好的评价,把此书贬低的一无是处,自己也因此去和别人争执。现在想来却是没有意义,他人无法品味书中喜悲,又和我有几分关系呢?我只要默默品读书中精髓,淡然笑之就好。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自己又有何资格去妄加评论呢?我想,书中的余秋雨先生,就是怀着一颗淡定却又正直的心,走遍大江南北,想着,念着,行着,写着……

  文化苦旅,我想这大概就是生命的意义。正是因为有苦的打磨,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它才显得如此珍贵。而文化,就存在于每个人的眉眼中,因而清浅,因而悠长。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文化苦旅的读后感,来自新华文轩网上书店的网友: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或许,我还未完全领悟作者的深意。或许,我还未真正读透这本书的内涵。然而,《文化苦旅》一起苦苦的悲怆奏响了时代的绝响,警世亦憾人!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3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教授的一本文化散文集。

  他用脚步来寻找,中华文化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让他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在西北高原上,寻访敦煌,寻访阳关,问候沙鸣山、月牙泉。他用心听历史的咒怨,听文化的唉叹,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写了一本“旅行考察记”就事论事,见事论事,对中华文化是不够的,不全面的,所以他必须走到国外,换一种眼光,对比地看中国文化,他用纸笔将大家头脑中一个个物像清晰化、明朗化。他描写的不是景物,而是看到山水鸟鱼、亭台楼阁后心中的想法和被尘封无人问津的历史,可怜朱耷面临朱家王朝的最后覆没,只好先僧后道,清心寡欲孤苦一生隐没在山林中。这还不算,多么一位优秀的艺术家号八大山人。说道对八大山人的了解,居然有人写“中国历史上八位潜迹山林的隐士,通诗文,有傲骨,姓名待考”。不知朱耷看到会作何感想,他又能怎么想呢?无可奈何,只好作罢,笑之哭之了也。

  余秋雨就用这般手法将朱耷、苏东坡一干中国文人,写得淋漓尽致。他写得愁怅,我们读得也感叹。感叹老天怎么不给中国文人、不给中国文化一个机会呢?莫高窟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悲剧中一个错步上前的小丑,书上写道:一位年轻诗人说:“那天傍晚,当国外冒险家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看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从伤口在滴血。”王道士用莫高窟的大批文物、经卷换了外国人的银元,换来了现在敦煌学专家的屈辱。彼时,又仔细想想这种衰怨是毫无道理的。机会一直有,只是这人们太忙,忙于战争,战争将天柱山的居家感一扫而光。在面对苍翠山色的时候?站在山岔口余秋雨是否感到苍凉?在历史的舞台下,天柱山是否感到寂寞?白了发的苏州等候了千年,只好梳着一头白发,危严襟坐,而美名飘四洲西湖做着怎样的梦呢?狼山脚下骆宾王在思索着什么呢?信客匆匆走过每家的门口,吴江船悄悄地驶过太湖,牌坊依然肃穆地立在雨中,白莲洞黑黝黝的洞口仿佛凝聚着宇宙,留下一个宁静给三峡,李白乘舟远去了……故然,中国文化有诗、有词、有琴声、有宗教,但历史比它们苍凉,它早把这一切用战争和时间剥削殆尽。不能让可怜本已所剩无几的中国文化留下一点儿什么吗?

  中国文化不仅需要辉煌,废墟也能将它点缀。

  中国文化中“废墟”两字值得一提余秋雨在文中说:“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中国历史缺少废墟文化,废墟二字,在中文中让人心惊肉跳。”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我们只会更沉着。中国人若要变大气,不能再把所有废墟驱逐。……”

  现代中国需要废墟文化。废墟是葬送,也是反思。废墟不需要掩饰!我们太善于掩饰!

  余秋雨说:“其实废墟也是一种文明。”他把废墟写得悠久和古老,让我感觉到废墟不过是一群上了年纪的老人,固执的想守住本属于自己那独特的辉煌。

  仔细听?你似乎能听到夜航船摇浆的声音?天一阁藏书的哀怨?都江堰虽稳当造福千年却又无奈落寞的声音?这便是中华文化的声音吗?苍凉而荒老的声音吗?

  中国文化究竟是谁人主宰的?只有能真正认清历史风云的人才能在顺应历史车轮的基础上印出自己的车辙印。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2271696.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