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论语》的读书笔记(2)

读书笔记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论语》的读书笔记4

  既然我们可以有这么多朋友,那么朋友有没有种类之分呢?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可视为开放与包容,“同”可视为封闭与单一。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不同类型指得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朋友”这个词事实上很难定义,在很多场合,“朋友”只是“有用的熟人”的代名词。勉强加以分类,可以以一个个体为中心,从他的主观角度出发,以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或情感认同性目的各自所占比例为尺度,画圈。围绕个体最紧的是主要以纯粹价值认同为纽带的朋友,越外围的朋友,工具性越重。

  当然,所谓工具性和认同性只是为了划分方便,在实际中,两者搀杂在一起,很难一刀切。不过,也会有极端情况,如果我们对于一个人毫无感情可言,与他相交只剩利用价值了,我想我们即使称之为朋友,其内涵也变味儿了。这还仅仅是主观的划分,读书笔记客观的现实生活常常让我们与工具性朋友保持最密切的关系,而认同性朋友可能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但两个人的心还是相通的,客观不能,主观也无须见面。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可能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但是这种划分仍不严密,只考虑了常态、共时的情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会结交上述两种朋友。有的朋友相伴一生,有的朋友只解燃眉之急,有的朋友只在人生旅途中同路一段。最值得珍惜的是老朋友,最难忘的是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出现的,又不能永远在一起的朋友。这虽然是人生憾事,话又说回来,我们也不必刻意去保持联系。因为情感的相投、价值的认同往往只在某一情境、某一机缘下才产生。执着地追求全面的了解可能会使刹那的美感烟消云散。所谓距离产生美,我和他不可能在每一方面都取得一种和谐,该散就散,回忆有时更加美好。

  所以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再进一步说,如果我们能欣赏他人异于己的地方,那和他们交朋友也不是件困难的事。这一点与认同感并不矛盾。接受甚至欣赏异己,便意味着从反面认同了对方的“异”,从“异”中求得了“同”,达到“和合”的境界。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的基础。

  《论语》的读书笔记5

  古人云:“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可见《论语》这本书在中国古代的地位。孔子在周游列国时无意中的言行变成了世人的楷模,《论语》于是问世并名动天下。

  打开《论语》,像是走进了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来到了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的谋略,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是由于此原因了。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的孔子,一个诲人不倦的孔子。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自己敞开心扉,说无愧于天,无愧于地,不用察言观色。

  子曰:“君子周而不必,小人比而不周。”现在一想可不是吗!君子在品德上团结人,而秦桧之类的小人,以钱取人,用荣华富贵来团结人,所以朋友可能会勾结的很多。

  孔子讲究孝道。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今天的人们眼中却在褪色。因此对我们来说重提孝道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时,我们才会有一颗感恩的心。父母给予了自己生命并把自己精心养育成人,期间父母付出的何止是金钱与精力,更多的是浓浓的爱心以及无私的爱。孔子说:“事父母能竭其力”。即为父母要竭尽自己的所能。此句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为人子女要孝顺父母,而这是考察一个人品德好坏的一个重要依据。现在的我们习惯于依靠父母,索取多,奉献少。这看在古人的.眼里,应该是大逆不道吧。另一层含义是指孝敬父母要凭自己的真实能力,如为此而触犯法律,则会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为父母提供充足的物质并不是孝的根本,按照父母的教诲行事做人,才是真正的孝。

  时代在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也许孔子的一些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吻合,但对于这部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的经书,是非常有必要一读的。读《论语》可以使我们更好的与人相处,读《论语》可以学会求知的方法,读《论语》更能体会与人相处的道理,做人的哲学。让读《论语》吧,让我们在中华古老文化的滋养中成长,让它打亮我们的精神底色。

  《论语》的读书笔记6

  这是一本让人惊艳的武侠小说,整本书一气呵成。

  故事的背景设定在汉武帝时期,在看完书后,查询了下相关历史,确实是有相关历史典故的,部分记得的剧情涉及到剧透,无法一一描述。

  后来,在这本书的引领下,又关注了《长安十二时辰》《三国机密》等类似的小说,排名分先后。《人皮论语》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故事剧情的前半部分都忘记了,只记得很好看。(泪奔)故事大概讲述了,从汉武帝征西域,大宛的汗血宝马失踪,由此案追踪到皇权正统,真正的《论语》到底是在说什么,多少前人先烈在延续“真理”的故事。

  故事线很隐蔽,充满想象力,绝对不是正常的帝王历史可以看到的,可以说是一本不能被记载的历史。

  在这个故事里,所有剧情都是合理猜测,不禁会让人怀疑,我们所看到的历史,是真正的历史吗?还是胜利者的历史?

  从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中间的学术和思想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多少人遭受到了政治迫害,汉武帝晚年一直想隐藏的秘密是什么,甚至不惜和太子刘据翻脸无情。

  合理的猜测和推论,夹杂部分的历史故事的记载,玄妙的故事安排,层层叠叠的推进着,将我们引领到了一个历史的大迷宫中。

  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旁观者之所见,是当局者所经历的吗?

【《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6篇)】相关文章:

1.论语精选读书笔记

2.《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7篇)

3.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4.《论语》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5.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0篇)

6.《论语》读书笔记(精选10篇)

7.论语读书笔记(精选9篇)

8.《论语》读书笔记精选十五篇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dushubiji/4430353.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