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010在线作文网!

朗读者观后感

观后感 时间:2021-08-31 手机版

  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朗读者观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篇1

  叶嘉莹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饱读诗书,后师从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学习,深得老师的赏识。1945年大学毕业后,叶嘉莹便开始了自己的教学生涯,先后于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化,去年还获颁“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生成就奖。她一生致力于古典诗词的教学,获得了使古典诗词于当代「再生」的赞誉。

  叶嘉莹曾说过:“我以为中国古典诗歌之生命,原是伴随着吟诵之传统而成长起来的。古典诗歌中的兴发感动之特质,也是与吟诵之传统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于吟诵诗词这一活动,叶嘉莹一直十分倡导。而吟诵,其实也就是古典版的朗读。在本期节目中,这位著作等身的教育大师将在《朗读者》中畅谈古典诗词文化对自己人生的影响,并为中华文化而吟诵。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篇2

  《朗读者》中的每一个朗读者都珍藏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心路历程,在他们敞开心扉的娓娓叙述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跃然而出。在他们充满深情的朗声诵读中,传播着广博高雅的文化内涵,让听众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从而产生发自心底的共鸣与感动,激起人们沉寂已久的对知识的汲取与渴求。

  《朗读者》其新颖的创意在于把文字和阅读者通过阅读的方式紧密地连结在了一起,融合在了一起,是人与文字的和谐统一。一个朗读者就是一个故事,就是一部作品;而朗读者所诵读的每一部作品、每一段文字都是朗读者最真挚的心声和最切身的感悟。

  首期推出的朗读者之一许渊冲,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翻译家,至今已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多年,特别是古诗翻译,世界称奇,号称“诗译英法唯一人”。他能做到英汉、法汉互译,成为中外文化传播交流的使者。至今96岁了还在翻译莎士比亚的著作,且立下豪言壮语,一百岁完成莎士比亚全部著作的翻译工作。

  在谈到翻译林徽因的诗《别丢掉》时,还引出了老人的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当时为了喜欢一个女同学才翻译这首诗送给她的,但是,直到50年以后才收到这位女同学的回信。老人说起来曾经的美好往事也是动情的热泪盈眶,不禁感慨“生命并不是你活了多少日子,而在于你记住了多少日子”。这样的朗读者,这样的故事,就是《朗读者》馈赠给观众的饕殄大餐,面对老人活到老干到老的铮铮誓言和未泯情愫,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只争朝夕地工作,不发奋努力地修身养性?相信每个人都会在敬佩他的同时被其深深地感染,定会思考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更能体现自己的价值。

  朗读者来自社会各界,有知名学者、文艺名流、企业家,也有普普通通的民众。无国界医生、16年陪读失聪儿子的母亲、选择与艾滋病患儿共成长的校长等等,他们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普普通通的生活中,用实际行动默默诠释着人性的光辉。他们能够敞开心扉畅谈一个个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人和事,朗读着自己钟爱的作品或自己写作的作品,能够感染人的不是他们的朗读水平高低,而是朗读者背后所凝聚和散发着的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份沉甸甸的爱,一份对社会、对国家及对家庭的无私的奉献精神。

  关注《朗读者》,做一个朗读者吧,朗读可以让人遇见更好的自己,喜欢上朗读,你便会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偷偷爱着你,朗读者的世界也因此变得绚丽多彩,充满关爱,充满和谐。

  朗读者观后感范文篇3

  《朗读者》的作者施林克是柏林洪堡大学法律系教授,同时是法律学家和北威州宪法法官。作家与法律学家的双重身份,使他从人性和历史的角度演绎了一种“畸形恋情”,小说故事曲折,语言自然,构思独特。小说中被历史隔开的两代人,在朗读与倾听、诉说与沉默、罪恶与遗忘、逃避与短兵相接、激情与蓦然惊醒的故事里沉浮,演绎了一个让人无法释怀、无所适从、无能为力的故事。其对人性的挖掘是深刻的,对人的启迪更是多方向的。

  首先,在汉娜被判处终身监禁的过程中,她自己始终坚守沉默,拒绝透露自己不识字但又喜欢文学作品的事实,为了维护着自己的尊严,她不惜沉默和陷入更深的孤独。惟一能够证明她无罪的米夏又因为那难以启齿的恋情而三缄其口,当米夏的自私逃避、其他看守的贪生怕死、甚至法官们的无所作为都不约而同地披着法律、正义以及热爱和平的外衣,手拿屠刀向一个普通、柔弱、无辜的女人挥舞过来的时候,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缄默和引颈受戮了。

  法律本来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利益而存在的,这个故事却告诉我们法律也会因为它所要要维护个人利益而使其公正性受到挑战。这简直就是个悖论。

  从汉娜的个人需求的角度来说,她最关心的不是自己能不能获得自由,也不是别人会不会往她身上泼脏水,而是决不能暴露自己不识字的窘迫,以此来获得与他人的平等,维护自己的尊严,她不愿意在众人面前顶着一个红字去苟且偷生。因此她牺牲了自己的自由与清白,去换生活在狱中的平静。那么面对这样一个执拗而鲜活的个体的顽强抗争,法律只显露了它的苍白乏力与屈服。

  其次,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不能回避的,就是对于历史我们需要怎样解读?

  你不属于那个历史时刻,也不是那一历史时刻的那一人,那么你如何断定在那一时刻能影响着历史的人会是什么样的存在,或者会做什么样的思考与抉择?对一个人的审判,根据什么作出?历史又应该如何评判?当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对自己有所隐瞒的时候,谁能了解历史的真实面目?

  通过读书,让我学习了历史,但我认识到的远不是历史的真实。就算是对于汉娜这样一个人在奥斯维辛监狱的举动,人们都不能得知其中真相,更何况对于那一代人和无数的历史事件?从书本中得到了知识,从现实中拿到法律武器的人,自以为也得到了某种生杀予夺的权利,可殊不知也许自己还被完全蒙在鼓里。汉娜在接受审讯的时候曾经问过法官们一句话:“如果在当时,你会怎么办?”在场的人几乎没有人能回答,即使回答了,也只能是对历史的假设,而历史从来是不可以假设的。

  所以我认为小说家凭借这个故事挑战了我们对道德的定义,对于知识获得的定义,对于历史的定义,和对于审判的定义——我们为什么要去审判一个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更安全?还是为了让自己看起来无罪?是抱着什么目的让我们有如此嚣张的气味,使我们在向真相靠近的时候,让他离的越远。

  最后一个值得思考的是这两个人物之间的关系,我把它看成是作者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隐喻。它是男人与女人的、成年人与少年人的、历史的人与现实的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象征。

  一种超越道德但却看似符合人性的关系发生了,它究竟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灾难?我们且不论及这种关系对他人的影响,即便是对当事人自己,怕也会是毁灭性的了。道德的力量束缚着人的意识,影响到人的行为,规定着人的情感方向,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是强大而不可突破的。

  所以米夏自始至终都会隐瞒自己和汉娜的关系,他在少年时期享受的是偷尝禁果的新鲜和刺激,成年之后则品尝着爱与耻带给内心的痛苦和煎熬。他和汉娜之间除了性的交流和朗读这件事从来就没有过真正的沟通,因而也就不存在真正的爱情,所以当以后的生活成了一场触目惊心的戏剧的时候,两个人之间的“爱情”就变成了最不应该考虑的因素,因为自由和尊严远比爱情和“性福”重要得多。

  如果说两个人深深相爱却因为现实的阻隔不能相守是悲剧的话,那么人与人交往了却不能真正相互沟通、理解、相爱,则当是更浓重的悲哀!

  汉娜最后的自杀,我认为是出于对公正的看破,对尊严丧失的恐惧,对未来信心的丧失,和对人与人之间爱的失望。借着汉娜这些不能说的秘密,作者无异于在启迪我们:当人类不能完全拥有这些的时候,人类的生存意义也便不复存在。

  很显然,这部小说具有着存在主义的背景,作者力图揭示外部世界的黑暗混沌和人类的自身永恒的孤独,尽管对人的前途看得未免过于黯淡,但却异常深刻,又一次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类生存的悲壮——人类的精神追求、人的高贵和尊严永远不可能用定量化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道德还是法律,无论我们目前对这些是怎样的依赖,能够拯救人类自身的也许只有汉娜那种与生俱来的对朗读(也即阅读)的最纯净、最执着的追求。

  一本好书,就是一味具有神奇特异功能的药,喝下去,能让你看到自己五脏六腑都是透明的,还能看到外面的世界,包括美的,丑的,强大的,弱小的,宣读着的,沉默着的,也全都因照透了阳光而无所隐藏。


本文来源http://www.010zaixian.com/zuowen/guanhougan/1973425.htm
以上内容来自互联网,请自行判断内容的正确性。若本站收录的信息无意侵犯了贵司版权,请给我们来信(zaixianzuowenhezi@gmail.com),我们会及时处理和回复,谢谢.